2020年开年这个特殊的疫情,让每一对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跌宕起伏,从愉快、喜悦到焦躁、厌烦,再到暴怒、无奈,而后又自责、追悔,再经历新一轮的反复。
不同的家长也是使出了各种教育的妙招,无论是制定作息日程表,还是到打卡小奖励,亦或者是监督式陪伴,都在焦虑一件事:害怕孩子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会追不上其他孩子。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打卡,各种培训机构也是趁机利用社群推广各自的课程,为各种营销做铺垫。如果之前还有家长纠结要不要为孩子报课程或活动,现在则成为他们毫不犹豫的行为了。
但是,孩子之间的差距难道就只体现在英语有多牛?数学学得怎样?古诗背了多少吗?口才有多好?画画有多娴熟吗?在这里,我声明一下,我并不反对让孩子接触英语、数学、古诗或画画,我担心的是家长会过度强调这些事情的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做这些事情的本质意义——让孩子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的信心。其实过于看重短期的学习效果,对孩子而言,反而造成很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这种过于强调掌握知识的学习,可能忽略了发展发散思维,长远来看或许反而耽误了他们的学习,其实就是本末倒置了。
一、指向结果的学习
多数家长难免在陪娃的过程中,会过于强调结果。比如今天认了多少个汉字、字母或者今天数学题目做了几道,亦或者哪些方面有所提高。在过于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时,难免就会过于关注不足或者失误。比如,为什么总记不住?为什么总写错?为什么总是不明白?等等,当家长过于关注结果的时候,想必就会把过多的情绪交给了抱怨、职责、苦恼和厌倦。对孩子而言,您的这些负面情绪会传染给他们,带给他们的更多可能就是伤心、自责、烦闷、甚至厌恶。这种家长和孩子之间极度糟糕的情绪,给双方带来的都是伤害。
让我们换个角度去思考学习的意义。
二、聚焦过程的学习
对于学前儿童来言,我们都知道,最适合的方式是游戏,也就是在玩中学。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习惯,比如专注力、好奇心、探知热情等,所以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说:“宝贝,我们来学习啦”,当你一说“学习”这两个字,孩子一定会大声说:“我不要”。因为人的本性都是好逸恶劳的,没有几个孩子天生爱学习。所以,对他们而言,合适的说法就是“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猜猜我是谁。”对于他们而言,最适合的方式是寓教于乐。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启发孩子思考、鼓励孩子探知欲望。所以,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要直接去强调学习的结果,比如,这个汉字是什么?这个字母怎么念?这个题目怎么做?不要过多用这种考核的方式,来检验孩子的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还是融入到游戏中,比如玩字卡、结合运动说字母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孩子巩固需要强调的内容。
对于学段孩子,不可否认,需要完成各种作业,需要对学习结果做出考核。但是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学习过程的思考。比如,背诵古诗,是否是带着理解和同感的方式来学习;学习单词,是否有把握语感和拼读规律来学习;学习数学,是否有带着结合实际的假设验证等方式来学习等等。因为对于学段孩子而言,其实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还有重要的一点也是培养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霸和普通学生的一个重要差别。所以,家长在引导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强调学习结果,而是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诉求,并去挖掘这背后的原因,比如孩子说记不住或不理解,那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并寻找方法,而不仅仅是去讲解,要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接纳。即便孩子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家长也不要忘记去鼓励孩子思考学习的过程,同时启发孩子换方向或深度思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实更多需要父母的支持,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包容和鼓励。换言之,我们必须要真正地“看见”孩子的学习过程,看见他们的努力,看见他们的困难,看见他们的不足,看见他们的需要。
三、换个方式表达结果
我们都知道,父母的语言可能是孩子致命的杀伤力,但也有可能是孩子前进不竭的动力。所以,在日夜与娃相伴的这个特殊时期,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尤其是在对学习结果做评价的时候,请记得,一定不要说:告诉你多少遍了,为什么总是记不住?这个问题不是刚刚讲过了吗?这个不对,这个也不对等等,诸如这些直接传达你对孩子负面评价的语言,因为他们直接打击了孩子的学习信心,也影响你们的亲子关系,危害无穷。所以,请一定记得三缄其口。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地表达学习结果呢?
对于学前孩子而言,要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所以在游戏中, 以趣味化的方式,来获得孩子的反馈,并针对这种反馈,进行发散式的引导,启发孩子多维思考,并适度进行鼓励,比如:“恭喜你,把小字母(汉字或数字等)送回家啦。或者:好像这个不是它的家呢?你再观察一下。哇,这真是一个好办法.....”等等,用虚拟角色帮助孩子去提升她的兴趣,然后尽量少用直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对、错等,一则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知识的接纳,应该有一种开放性的思考和认知,能够让孩子意识到知识是有用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就可以了。
对于学段孩子而言,有了客观的评分标准,这个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但是家长在对孩子做评价的时候,是对孩子过程和结果的综合评价,比如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专注与否、是否有发散思维、是否有创想、孩子反馈给家长的需求是否明确、是否按时完成等等,对于孩子的错误或者失误,先分析原因,再思考对策。尽量先鼓励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再引导去分析不足,而不要一上来就评判不足,这样会极大地打击孩子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相信多数家长都明白这些道理,但估计很难做到,如果有时候实在无法遏制内心的怒火或无奈,不放拿着孩子的作业,先自己在房间里好好看一下,也让孩子先休息一下,双方调整一下心理状态,再去静下心来分析问题、改进学习。
都说遇见孩子就是人生的另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中,孩子让我们更懂得接纳、欣赏、容忍和开放。我们都是从婴儿到儿童,再到少年等一步步走过来,懂得这个过程中有些事是在所难免,所以,如果把眼光拉长,用全过程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的学习,处理与孩子相伴过程中的问题,也许会释然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