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在好中文的微信群里,看到群友转发大肚子猫的文章《简书一年,我把写作从业余爱好变成半职业》,好奇去翻了翻她的简书,发现她竟然也在荷兰——在一个300多人的中文写作训练群,能碰巧遇到一个也在荷兰工作生活的文字爱好者是小概率事件。看了大肚子猫的一系列文章,对她的经历有了一定了解:在英国留学,之后荷兰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同时开始高密度的写作。
“教育”“写作”“海外”这样一些关键词深深击中了我的心。两三年前,自己就开始考虑职业发展的转型,希望从事的工作既能契合自己对写作、电影方面等的兴趣,又能和自己的教育背景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不停搜寻相关领域的“前行者”,期望能有合作转型的可能,也期望他们能和我分享前行道路上的经验。我不停地调节内心的频道,希望在“沙沙”声中搜索到清晰的信号。前两天当我看到大肚子猫的简书的时候,心中的频道就有一种“刷”地搜索到信号的感觉。结合自身的情况,我很自然地冒出了两个问题:
1. 什么样的动力驱使着她在海外坚持中文写作?
2. 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有辨识度?
围绕这两个问题,我又衍生出了很多其他问题。正好借此次“好中文的样子”作业契机,我联系了大肚子猫,完成了本次的人物专访。
访问
大肚子猫的故乡是海南儋州,就是苏东坡笔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最后一州。早年读到这首词,我内心描摹的儋州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边陲小岛;而读大肚子猫的一系列关于故乡的文章,反倒感受到了儋州的带着海风气息的温润。我想我们这一批人中,很多人的心里都怀揣着这样一个故乡:没有污染,没有过多的电子产品,原汁原味的家乡美食,以及一起嬉笑打闹的邻居小伙伴鲜活的脸庞。
但当我们长大后,故乡变成了他乡,熟悉的气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人都远去,我们也离“故乡”越来越远。
我们追求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在大肚子猫高中毕业、踏上去重庆求学的道路的时候,她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但我想,年轻的她也许笃信:随着路走得越多,答案会越清晰。
问:离开海南之后,你辗转过不少国内国外的城市,他们对你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在重庆求学,是我走出小岛去看更大的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我第一次学会独立生活;在英国,我的生活和思想进一步独立,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可以从更多的角度看世界。
大肚子猫目前在荷兰。由于我也在荷兰生活了几年(目前继续生活在荷兰),看她的一系列关于荷兰社会的文章特别有感触。虽然她在荷兰生活的时间没有我长,但文章反映出她对荷兰的社会和政治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很自然地,我请她分享了她是如何对这个国家进行观察的。
问:目前你居住在荷兰。请问你来荷兰多久了?
答:我来荷兰快四年了。
问:为什么选择来荷兰?
答:荷兰很适合生活,这里有无限自由,我愿意用所有美好的词来赞颂这个国家。
问:你的荷兰语水平怎样?可以follow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话题的讨论吗?
答:可以。读比写和说要好得多。我一般上nu.nl网站了解相关信息。
问:你对荷兰社会的了解来源于哪里?
答:报纸、新闻、朋友、自己的观察、以及自己的思考。
问:你有尝试用英语或荷兰语写作吗?
答:文学创作没有用英文,但论文、公文写作是英文。荷兰文进行文学创作还没有,但未来也许会。
走过了许多路,看过了许多风景,大肚子猫给自己的人生做了减法,只专注于自己最热爱的两件事情上:教育和写作。她的主业是教书、翻译和偶尔的培训,除此之外,她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写作。因此,我对她的采访也主要关注在这两件事情上。首先是教育:
问:你是如何安排写作和主业的时间分配?
答:现在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写作,不过基本上是一半一半。
问:在你的求学生涯中,你是一直读教育学,还是也有读其他的学科?什么机缘促成你选择教育管理方向?
答:我的本科是外贸英文。大学毕业之后我教过几年书。在教书过程中,我发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即使体制不好,老师还是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想在师资培训方面做一些事情,因此选择了教育管理方向。
问:你的专业背景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影响?
答:影响非常大。每一个语言都是通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多掌握一门语言就是多一个窗口(角度)看世界,这样自己不会太偏激、固步自封。
问:你会进一步把写作变成职业吗?还是写作与教育相结合?
答:不确定,一切交给上天,努力做好当下。目前不会全盘放弃教育,因为这是很喜欢的,很有成就感。也没有占用太多时间,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问:你会考虑开设自己的课程吗?
答:会。之前抗拒把上课和写作混在一起,但现在如果有好的结合点,不排斥。
其次是写作。我首先提到我特别的关心的两个问题之一:在海外持续中文写作的动力是什么?
问:在荷兰(海外),你进行高强度的中文写作的动力是什么?
答:一是表达的欲望。与其说作品被读者需要,不如说作品是自己表达的窗口。我不是不希望更多的人看见自己的文章,但这不是唯一的目的。二是一种寄托。什么时候能写出来,不着急。我很享受写作的过程,享受是最大的动力。
问:你进行写作时,心里假想的读者对象是谁?
答:我的读者对象是变化的。最开始是针对大学刚毕业的青年读者;随着写的东西变得比较杂,读者也在不断地变化。不过无论是小说还是最近编剧写的剧本,读者也是青年群体。
问:我注意到你在简书上发表的文章有非虚构类(比如职场、教育、对荷兰的观察等),也有虚构类的小说。能谈谈你创作虚构和非虚构类作品分别有什么不同的动机(motivation)吗?
答:我其实开始专注写作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一开始是什么都试一试,最开始两三个月大多是职场类相关,后来想要更多地写虚构类作品(比如小说)。我想最终写一部大部头的小说,但踏实坐下来写不容易。
我写非虚构类的文章动机,并不是像2015年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那样,进行有深度的访谈, 像记者一样挖掘社会的真相。我更多的写作冲动来源于“好为人师”的想法,看到年轻人很多时候莫名其妙,头脑发热,就忍不住想去劝一下,分享有益的经验,告诫年轻人少走一些弯路,早一点看到人生的真相,多明白人生的道理。
而写虚构类的小说或剧本的动机完全不同。成名的作家都有不同的的创作动机:比如严歌苓主张“讲故事”——这个说法在西方很流行,尤其是在美国,认为人类的智慧就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也是从古至今一代一代说故事的方法。乔治 奥威尔认为小说应当揭露社会现实,比如他的作品《1984》;米兰昆德拉又是另外一种看法:写小说不只是讲故事而已,而是证明思考的存在,探索未知,提出问题。
我也有我自己的对小说的创作动机的看法,虽然我不过是很多普通作者中的一员,无法和上述作家们比肩。我的写作偶像,高一点卡夫卡,低一点王小波、毛姆——被称为二流的作家。我经常自嘲:如果我的榜样是二流作家,那我自己就可能是三流作家。甚至目前我都不敢自称为“作家”,这只是未来想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我写小说的动机最主要还是因为“有话要说”吧!另外,我还想披着小说的外衣来讲述赤裸裸的真相,更多地揭露人性,这些都不便于用非虚构类的文章表达。
围绕写作,我还设计了一些和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写作相关的问题,大肚子猫也分享得特别诚恳。
问:你了解荷兰有一位畅销书女作家王露露吗?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怎样的写作既能让西方人感兴趣,又不会扭曲我们本土的价值观?
答:我知道她。我比较赞同中立一些的写作立场。更重要的是:作品最终要通人性,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有“普世价值观”。有了这个东西,西方人会更容易接受人性的美,这本身也是中国的本土的价值观,大家共通的东西。
问:中西方的文化、经历怎么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是以小说的舞台背景出现,还是在人物身上赋予东西方思维的冲突、碰撞?你方便分享一些你自己写作的例子吗?
答:之前我有说过,不同国家、城市的经历,让我学会用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而在我们的作品中,这种多元化的视角也有体现,比如对同性恋,对离开中国到荷兰生活的人,我对他们的看法游离于中西方之外,不完全是中国式的思维,也不完全是荷兰式的。我以旁观者的角度,以清醒、不狂热的态度,在旁边看着一切是怎么发生的,然后去讲述出来。我一直尝试着发出独立的声音。
采访接近尾声,大肚子猫用了三个词来归纳自己的作品试图传递的价值观:
包容、多元、独立
其中,前两点在谈个人经历和写作时都有所涉及,而她举了一个例子,着重阐述她理解的“独立”是什么样子:
比如:很多国内的女孩子,离开了父母、爱情就活不下来。而我认为人的一生是孤独的,没有谁离开谁是活不了的,不要对爱情有太大的幻想。首先要自己独立起来,然后才能谈别的。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自我实现,自我成长。依赖在任何人身上都是虚幻的。
我想,她的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观,也反映出了她自身的价值观。这回到了我一开始提的问题:远离了故乡,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我想大肚子猫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我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对未来的展望:
问:未来你会规划回国,还是在荷兰,或者其他的海外国家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
答:顺其自然。我不会给自己做太多限制,而是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去享受“做”本身带来的乐趣。
整个采访下来,大肚子猫给我的感觉是内心十分拿得定主意的女生。这样说起来,好像和上面她的回答“顺其自然”有些矛盾,不过这倒是暗合佛法的精神——内心强大的力量不是向外境求,因为一切外物都是无常,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一涨潮就土崩瓦解;真正的力量是向内求。所谓“因果相续”,从因上发力,而在果上随缘。
只要大肚子猫不忘初心,我相信她对教育和写作的热爱会带领她找到该走的路,最终到达想要去的地方。
后记
我想每一个写作的人都是孤独的——就好像我和大肚子猫,虽然同在荷兰的土地上,同在好中文的群里,但如果在地铁或者火车上擦肩而过,我们不一定能感应到这是一个同类。写作注定孤独,因为你的体验无可替代,你的思维过程无可替代,你的表达方式无可替代,所以从体验到表达的通道是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在创作过程中,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敲出来或者写出来的字才是真实的。
但当作品完成了,我们与外部世界又打通了。世俗生活的全部声色与热闹汹涌而来,裹挟着我们回到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我们用全身的器官感知着一切,旁观世间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就象些随意生长的树木花草,漫无际涯,但蓬勃、顽强,按照自己的样子生长。于是,我们复制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再一次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相通的管道关闭,开始孤独的写作。
写作,是一个人的战争;若有钢铁般的意志,就会斗争到底。
致谢
5月10日上午,我把拟好的提问大纲通过微信发给了大肚子猫,下午,她就通过微信语音回答了我的问题。后来我又追加了一些问题,她在第二天很晚的时候还很认真地给我一一答复。大肚子猫的声音非常好听,温和而清澈,不徐不疾,透露着真诚。听着耳机里的声音,专注地做着记录,感觉周围的喧嚣隐去,内心的宁静凸显。非常感谢大肚子猫在自己工作繁忙、作业任务重的情况下,及时、认真、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关键我和她还不是一个组),让我聆听了一场宝贵的经验分享。
感谢王佩老师的作业,让我有一个“理直气壮”的借口去骚扰亲爱的群友。同时通过看别组队员的采访,之前一个个抽象的网名变成了立体的“人”,形色各异,鲜活无比。
感谢好中文的群友,因为你们的讨论和持续输出,我才有莫大的动力来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