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还经常收到初中同学的信件,精心挑选的封皮,有时候还会写上“邮递员叔叔辛苦了”这样的话,现在想想真的温情满满。我们在信中诉说对彼此的想念,重温回忆中的美好,分享生活的喜悦或者不幸,那种坦诚真实的感觉,让人觉得如呼吸一般自在。后来不知何时大家有了手机,或许是年纪也大了,有些朋友反而联系的越来越少了,所谓越长大越孤单便是如此了。如今的微信朋友圈里人不算少,竟然找不到真正可以诉说心声的人了。朋友圈里竟然不尽然是朋友,这真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如今发个朋友圈,斟酌再三,想分享时尚的生活体验却又怕圈里的长辈不待见,想发点任性的疯狂的经历,害怕领导觉得自己不稳重,于是发了朋友圈也失去了最初的那种喜悦,快乐本该是一件随性洒脱的事情,却背负起那么多条条框框,于是我们终于被朋友圈逼疯了,开始设置各种分组,以便于我们在下一次发圈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受体”。生活很难,朋友圈让我们难上加难。
如今的朋友圈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赞扬不一定是真心,而开玩笑骂你的,不好说,因为那可能是真的。朋友圈发不发,什么时候发,发了别人会怎么看我,这些问题总在编辑好内容的那一刻集体跑出来,成为我们新的困扰。发积极向上的害怕别人觉得你做作,发美食害怕别人觉得你无所事事,发开心的不一定有人真的能替你感到开心,而发点难过的心情又害怕别人看穿你内心深处的脆弱。
钢筋水泥的石头森林里,我们是一群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们,每天忙碌的像地上的小蚂蚁,享受生活似乎成了一场梦。我们的老领导辛苦了大半辈子,连周六周日都窝在科室里加班,受到人们的尊敬,受到一大片的奉承。然而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不幸的,因为他几乎没有假期,生活很美,世界很大,然而他却从来没有时间出去看一看,把自己硬生生活成了一个工作的机器。
我常常在发了开心的朋友圈以后,看到有人评论“真会享受生活,你不用工作吗,为什么你总是在吃喝玩乐”之类的评论,那感觉好像我是一个只会玩耍的废物。工作为什么就不能有时间出去玩?吃喝玩乐也没吃你你家大米,为什么像一个纪检委一样的来审视别人的生活呢?什么时候活的轻松一点也变成了一件羞耻的事情。朋友圈只是某一瞬间的生活状态,可却成为那些不明所以的人给你贴标签的依据,这真的不太公平。所以后来我就不太发圈了,偶尔冒一下泡也尽可能维持自己积极向上的形象,这种奥斯卡影后一般的演技,真让自己感到厌恶。所以朋友圈并非朋友的圈子,只不过是一个雅称罢了。过的好何必炫耀,过的不好跟真心的朋友聊聊,这才是真正的素养。朋友圈圈住了什么?圈住了我们的天真和快乐。
人生在世,如果不能努力感受这万千世界,那真是白来一遭。还是想在每一个空闲的时刻好好看看天上的白云,看看清澈的小溪,去钓鱼,去露营,去看山川湖泊,万家灯火。想踏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想去国外看那些不曾见过的风景。想挣脱这所有的束缚,做一件自己想做的工作,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春日赏花,冬日看雪。给在意的朋友写一封真情流露的长信,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再在意别人的眼光。
不必总是去寻找什么诗和远方,把生活活成一首诗,你就是别人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