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山海经》美学的现代研究与创作实践

地洞:《山海经》美学的现代研究与创作实践

时间:2025年5月18日。

地点:中国深圳。


摄影:玲玲玲

艺术家:傀佬子.邪(深圳)、李是竞(深圳)、文皆俊杰(深圳)、刘斌(深圳)、潘星磊(香港)、玲玲玲(北京)、马境若水(深圳、珠海)。


傀佬子邪:艺术访谈(截图)。(截图)


李是竞:《没人问问题也是个问题》(观念)。


李是竞:《洞》(观念〉。

李是竞:1,《没人问问题也是个问题》(现场即兴),根据现场的偶发事件触及一些社会问题。2,《洞》,图片源自网络信息的一部份有倾向性摘取,人和社会的始终处于某些因素下相互影响的一种客观动态,同时也映射网络和Ai的一些社会伦理问题。


文皆俊杰:《签到》(涂鸦)。

文皆俊杰:猫,常被视为城市中独立、神秘、游走的生物,而WiFi信号则象征着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连接需求与信息流动。斑驳的墙面、昏暗的光线、硬冷的材质,都传达出一种被忽视乃至被遗忘但仍有生命力的空间感。这个WiFi猫的涂鸦也许会被后来者发现,即使在城市的最深处、最隐秘的角落,信号依旧存在,连接依旧继续。在看似“掉线”的地方仍存在着某种精神或心灵的连接,一种人类在钢筋水泥之中寻求温度和表达的可能。


刘斌:《临时写生》(影像),玲玲玲拍摄。(截图)

刘斌:我在地洞里的《临时写生》,在城市的高架桥洞里远远望去对面出口的光给我一种出走的愿望,但此时洞的内部似乎更加具有吸引力,我想在这种湿热躁动、车流噪音轰鸣的背景下洞内显得尤为安静。


潘星磊:《使》影像(摄影/对话)。


潘星磊:地洞对话(访谈)。(截图)

潘星磊:到了现场才知道,位于公园边界的“地洞”原为泄洪洞。岭南的水就是财富的象征。深圳的新艺术生态越复杂越好,“新岭南”要对“旧岭南”全面超越。艺术家都是时代的使者、文化的巫祝。


马境若水:《自由人》(涂鸦)。


马境若水:《自由人》(装置)。李是竞摄影。

马境若水:从舒适的生活区岀来,进入一个暗黑、弱光的地下涵洞,这个地洞结构复杂,类似地底蚂蚁巢穴、或梦幻中的蜘蛛网状,有“我消失了”的错乱不适感,又有成为“自由人”的浅意识。带了一本《山海经》准备在洞内静心阅读,因身体极度乏力不能顺利打开内页。我能听到同伴大声说话的声音,他们说了什么不能准确判断。我在弱光中看到了《神秘面具人》,还有《没人问问题也是个问题》的字迹、《猫头信号涂鸦》、《临时写生》(巨幅涂鸦)。我从洞里出来走到铁桥上回望,看到老傀还在洞口恋恋不舍离开他的噪音圣地。当我看到有鸟在洞口禹王巫步起舞,《山海经》美学在大脑中反复闪电式呈现。这是一次有心理学意义的行走、行动、实践。


《地洞美学实践纪实》(影像),傀佬子邪摄录。(截图)

《地洞》前言

我们一行七位成员在城市的边沿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空间——地下涵洞。这个场域有桥洞的特征,又完全不同于桥洞,洞体沉睡在一个溪谷的底部,以泄洪的功能态,与一个连接深圳湾海域的河流构成庞大的自然生态系统。

当美术馆时代日渐衰微的当下,我们必须尽快寻找新的途径,力求构建有新美学意义的艺术根据地。

尽管欧美以杜尚为代表的海上美术骑士们抢占了所有艺术版图,给我们留下的空间与时间极少,我们也要绝地求生,以此为诉求,在亚洲与印度艺术、日本艺术、马来艺术、澳洲艺术看齐。

欧美经济衰退的同时,强权主义美术也垂死挣扎。亚洲经济持续发展为艺术带来了一线曙光。艺术《论持久战》有了不断实践的可能。

速度美学、力量美学、量子美学,将成为我们的武器,在学术前沿再次前进。

我们身处地球南方,我们的文化依托是大海,地洞是进入大海艺术的入口。船、桥、岛、隧,以及妈祖、郑和、文天祥,等等文化基因,都能转化我们的艺术思想,并春华秋实。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也不理解我们的工作。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而且,我们有我们的艺术方法论。

我们5月18日的地洞纪事,全过程及场景,是一部超现实主义题材的纪实电影,那种混乱、无序、幻影,反映了当今真实的世界面貌。傀佬子邪不仅把我们引入地洞,还默默地做了摄像记录工作。把艺术虚无主义瞬间兑现为粤地黑泽明团队。

我们进入城边地洞,每一位艺术工作者互为镜像,各自领悟,或相互导语。以游击战的方式,速战速决。

《地洞1》、《地洞2》、《地洞3》,我们可以持续发生。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同时,向潘星磊同志学习。

从践行者而言,傀佬子邪也是我们的榜样!

粤港澳大湾区是是一座世界公认的有活力的城市群,我们身处宝地,当全力以赴!

我们这一次的《地洞》,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切洞穴文化、洞穴艺术的总结,同时,也宣告开启粤港澳大湾区洞穴艺术时代的序幕!

感谢每一位参与者!感谢给予支持、协助的每一位朋友!

感谢北京的玲玲玲参与并摄录!

把握今天,拥有明天!

《地洞》工作组(M)

2025,05,20

图文均来自《地洞》成员及工作组。因不支持视频,用了截图替代。版权归暑名作者或项目组。特此说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