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世人无非唯物或唯心,王阳明无愧圣人之称。
格竹子、学养生、迷兵法,入佛教,新婚之夜出走等,小小年纪就以”成为圣人“为人生目标,在那个官宦之家、在那个科举才是硬道理的年代,难免显得有点另类。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是目标清晰,那些弯路也为他日后行事积累经验和人脉。
王阳明的学说“心学”大体有三个层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是王阳明遭受龙场劫难之后,面对种种恶劣的环境,而悟出来的“圣人之道,悟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意味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生鲜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利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利,那就是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就是我们应该好好的关注自己的良知,当我们去做事时,良知就会自动自发的告诉我们怎么做,而良知在我们的心中,所以你只需要在心上用功就是了,所以说,心外没有任何的道理,这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阳明举的孝顺父母的例子。
关于孝的问题,王阳明总结五个字:让父母心安。他说:“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良知告诉一个人,孝顺父母的终极目的是让他们心上安宁,物质条件还在其次。这其实就是感应,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爸妈经常说我,赚得又少,又没自理能力,刚出来工作总是家里给补贴生活费,现在成家了又不会做饭老妈天天喊我回家吃饭,年少的时候总想以后让父母享清福,现在觉得爸妈不为自己的生活牵肠挂肚就不错了,所以努力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不让他们担心,就是在尽孝道。当然也要努力成为更有用的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一念发动便是知行合一。看到美色是“知”,喜欢上美色是“行”;看到喜欢的东西,你不会先思考我要不要喜欢再去喜欢它,就是知行合一。
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一生,因为这些道理并没有变成我们内心良知的一部分,没有变成我们的本能。真理就在我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你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致良知。凡事以善为本,明辨是非善恶。用你的良知施加于万事万物,也就是用良知去做事,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