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 其实不好作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内容和词句通俗易懂、诙谐有趣,不讲究平仄韵律的旧体诗,称作“打油诗”。打油诗也有高低好坏,好的打油诗其实不好作。

小时候,看现代京剧《沙家浜》,对里面的著名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能够背得滚瓜烂熟。现在想来,这是一首很好的打油诗,阿庆嫂与刁德一的智斗里,周旋着的满是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原来这段打油诗是有出处的。在朱元亮辑注校正的明刊本《青楼韵语》,原句是:来的都是客,全凭钱一囊,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沙家浜》的作者、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应该是由此引申,创作出了节奏明快、通俗易懂的打油诗,流传至今,仍然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做过一首打油诗: “人走自然茶就凉,不凉反而不正常,只要留得真情在,纵然成冰又何妨。”诗虽打油,但情真意切,道理讲得如此清晰、如此准确,而又如此风趣。

众所周知,古人作诗,都讲究韵律、平仄等,称作格律诗,这格律诗比较深奥,没有文化基础的人难以读懂;创作难度也相当大,不经过深入研究学习,一般人是难以创作的。唐朝时,有个叫张打油的人,很喜欢写诗,他的诗不受平仄、韵律等规矩的约束,就像平时说话、念“顺口溜”差不多,人们读起来觉得通俗易懂,晓畅明白,而且诙谐有趣,很受老百姓的欢迎,所以流传很广。当下,很多作者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自己的诗为“打油诗”,其实不一定符合打油诗的标准。

说有一年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到处是一片白色。此情此景,张打油随口吟起诗来:“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非常真切生动,而且琅琅上口,所以流传甚广。

又是一年冬天,天降大雪,整整下了一天,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张打油又来了诗兴,为了让更多的人共同欣赏雪景,他特地跑到县衙门前,在一堵墙上题了一首诗:“鹅毛飘飘降九宵,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铁锹的使铁锹。”这是当年最好的传播平台。

县老爷见有人竟在衙门的墙上乱涂乱写,非常生气。连忙问手下人说:“这诗是谁写的,竟写到了县衙门的墙上来,真是胆大包天!岂有此理!”有人上前一看,知道是张打油写的。县老爷立刻叫人将张打油抓来。

张打油来到县衙大堂,县老爷朝张打油一看,见他不像是识文断字会写诗的人,就问道:“外面墙上的诗是你写的?”张打油说:“回老爷,是我写的。”县老爷有点不信,说:“你是干什么的?”“我是种田的,农闲时也挑担卖油,赚钱贴补家用,所以人们都叫我‘张打油’。”“你也会写诗?”“谈不上诗,胡诌几句,消遣解闷而已。”县老爷说:“好,那我现在让你以‘南阳被围’为题,当场吟一首诗来听听。”张打油想了一会儿,就吟诵道:“天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援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张打油刚念完,立刻引得人们哈哈大笑,连县老爷听得也忍不住笑出了声来。这才相信这张打油真的能作诗,而且还作得真实生动,诙谐有趣,于是,一挥手,对张打油说:“好,你回去吧!”不再追究墙上写诗的事了。从此,这张打油的“打油诗”出了名,这种不拘一格的诗歌形式一直流传至今,长盛不衰。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据说他也写过打油诗。有一次,欧阳修到一个酒家吃饭,酒足饭饱后,店老板走过来寒暄几句,笑着询问店里菜的味道如何。欧阳修不太喜欢吃这家的菜,于是就打趣写了一首打油诗,“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他用猜谜和谐音的方式,道出了店家的菜“缺滋少味”:第一句谜底为“无檐”,即无盐;第二句“无算”,即无蒜;第三句“无缰”,即无姜;第四句“无将”,即无酱。

写了这么多,如何创作打油诗呢?首先要确立主题,无论是对一个事,一个人,还是一个景,而且这个主题尽量要真实。书本记载,有一个姓林的青年人,冒充宋代隐士林和靖(林逋)的七世孙,因而被人写诗讽刺的故事。诗是这样写的:和靖当年不娶妻,因何七世有孙儿?若非鹤种并梅种,定是瓜皮搭李皮。林和靖长年隐居于杭州的孤山,终生不结婚,以梅花为妻、白鹤为子,世称“梅妻鹤子”,如何后代有孙儿。这首打油诗的主题就是讽刺姓林的不读书。第三句的“若”,是“你”的意思;诗说他不是“鹤种并梅种”,否定他是林逋的后代。第四句断定他是“瓜皮搭李皮,即“瓜”与“李”的合生物,表露了诗人对这位“七世孙”的鄙视。

其次要押韵。作为打油诗,可以不讲平仄,也不必字字押韵,但所有句子的尾字都尽量去押韵,只有押韵了,句子读起来才郎朗上口,这也是诗歌自古以来惹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第三,语言通俗。打油诗不是什么高雅的东西,要能够下里巴人,因此打油诗的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不能太过文艺,太过文艺的话反而有点失去了其本来的味道,未必会让人喜爱。

打油诗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喜好和思想态度,也蕴含了一定的文史知识,有讽刺丑恶的积极意义,且诗内记录的故事也十分诙谐有趣。更重要的是打油诗老少皆宜,通俗易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