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本历史人物传记,苏轼和曾国藩,感触颇深,尝试着写下一二,留作读后感吧。
先说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屡遭贬谪。作为大宋的顶流士大夫,一路平步青云几乎拜相,后因党争和“乌台诗案”急转直下,差点掉了脑袋。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才捡下一条命,后续又被贬到黄州、惠州、儋州。这在当时其实也算个黑天鹅事件了,毕竟宋朝一直以来主张言者无罪,朝议讥讽几句都属正常,但当时也赶上印刷术发明,他的言论集结成册后传播影响力甚广,也引起朝廷忌惮招致祸患。在这样的情况下说他没有恐惧忧虑委屈等种种负面情绪是假的,但他并没有被这种情绪裹挟自怨自艾,而是在诗词美酒中书写失意化解苦闷继而解脱。
以前对语文课上的豪放诗词并无太多体悟,当真正了解他的经历以后才认识到一个人可以多么旷达超脱。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妨读读苏轼,他老人家那样的大风大浪都经历过来了,还活得有滋有味的,我们这些卡拉米问题又有什么想不开呢。不过过眼云烟罢了,主打要心态好,一首《定风波》也是最好的定心丸: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另外,他也是一位吃货美食家,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发掘当地的美食。在黄州他将“猪肉”这种非主流食材做成东坡肉,在惠州发明了吃烤羊蝎子,在儋州采荔枝吃生蚝,写下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
某种程度上说东坡就是一位生活方式KOL,他在生活中营造这三个体系:业余爱好体系、美食体系、自然体系。这三个体系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点盐,让人变得更有品位、更有趣味,也是一个人拥有稳定内核的重要支持。
如果说苏东坡偏向老庄道家的出世,曾国藩更偏向经世致用的儒家。他一生想要做“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而且几乎做到了,后世将他与孔子、王阳明并称“两个半”圣人。如果说东坡是横空出世的天才,那曾国藩绝对是资质非常平庸的普通人。但在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了,而且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超级榜样,原来一个普通人可以走得那么远,当然这道路绝不简单。
首先他目标明确,立志要做一个圣人。一旦确定了方向,接下来就是持之以恒的努力了。他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全靠一个“挺”字硬熬,很多时候撑着撑着就过去了。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其次,他非常擅长学习,他给自己培养了很多习惯,比如每天都要读书写日记,他的日记记录到去世前的一天,也是从他的日记里我们才有机会复现他完整的人生经历。虽然先天不够,努力确实是可以来凑的。从一个靠了7次都没有中的秀才到名列第一的封疆大臣,他一直保持着开放学习的态度,兴办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科技技术,虽是文臣但创建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为晚清续命了20多年。保持持续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当下,一切变化得如此之快,需要我们不断保持学习才有可能不被浪潮甩开。这一点也是所有有所成就的人一直都在强调的。在此也算多多勉励自己。
最后,他的品德和智慧也非常值得推崇。他一生爱才,培养了无数能臣干将,包括李鸿章这个接班人。而且他被手下培养起来的人背刺过好几回,比如沈葆桢和左宗棠,但他并不改变自己的一片“诚”心。面对攻击责难,他也展示出超高的胸怀,并不斤斤计较,而且劝亲朋好友和“敌人”保持好关系,真的应征了那句“宰相肚里能撑船”。同期个人能力强的人并不在少数,比如左宗棠、李鸿章,但像他这般能管理培养众多人才的领袖才是少数。另外,他虽然功高震主但能全身而退在历史上也实属少见,这就是他知进退的智慧了。他教育家人要“不伎不求”,嫉妒和贪名利是人最难克服的两种心理缺陷,很多人也在这上面栽跟头。确实只有立志做圣人才能做到这样克己吧。
苏东坡和曾国藩是完全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但都是很好的榜样。可能老天是公平的,再完美的基础配置也会给你设bug,或者说再差劲的配置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不必扬扬得意也不必怨天尤人,一切尽人事听天命就好,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活得尽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