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干货指导,只是一篇意识流的自我探索和思考,想要和各位写作者一起思考。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读书,是一个人提升自己、增长见识的最迅捷和最便宜的方式,没有之一。
在我不短的阅读史中,似乎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到底什么是“好书”。想想这些时间读书所遵循的原则,不过就是随性随缘,有时候还看心情。今天想要把感性的感受总结起来,到底什么才算是“好书”呢?
由此,我们就需要谈一下我们读书的意义了。当然我这不是读书科普,这篇文字也不一定会发,首先是问问自己,对于自己而言,什么是好书。
自己读书是想要获得什么?首先,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需要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修辞等基本的书写方法,从文从字顺到行云流水一般的书写。再次,书给人思想的高度。其实这个不局限于文学类作品,或者说除了大部头,还要包括新闻时评等时事性质的文章。我不太想说文学与政治不分家,因为不太关注政治的人同样也能够写文学,就像张爱玲和萧红。两个人写爱情,透析薄凉的世况和人性,也都是很伟大的作者。所以并不能说,像是鲁迅瞿秋白一样能够鞭笞时事、甚至引领政治的文人是高人一等的。文学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过大家各有所长。所以这个思想的高度就需要解读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的提升。还有就是文学的一些普世意义。这样的意义,对于每一个人都适用,就是里面体现出来的一些人性的光辉。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极大的,而一个写作者自身的情怀和修养,对于他文字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于是只有做一个有思想境界、有人性光辉、真正懂得一些“真理”、或者走在真理路上的人,才能够真正写出来好书。
但是在我的生活中,我一般都看一些什么书呢?
由于年龄的原因,现在我仍然喜欢青春文学。很多时候我都在纠结严肃文学和青春文学的关系。甚至我现在不敢说,我读过严肃文学,或者确切说,我分不清严肃文学的界限。嗯,我现在学的理论不多,请原谅。但是我并非掌握了文学理论就是对于文学更亲近,不认为这两种文学类型之间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一个掌握了很多理论的人容易自命非凡,我接触过的人中,一个强调自己喜欢严肃文学的人在很多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带出认为青春文学肤浅的意思。而我认为不然。文学不是为了装逼,读书也不是为了装逼。我想,也许读书是一种缓解孤独的途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不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同类,很多时候我们也是不能够进行选择的。但是在品类繁复书目和文字中,我们可以去挑选我们的谈话对象和朋友。当我们找到可以沟通的文字,我们收获的是开心和欣慰。于是这么写写,我倒是认为任何文学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了,所谓的好书,并没有什么界限。不同的人需要从不同的方式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能量,如果你因为自己需要某种能量,就去诋毁别人需要的能量,反映出来的只是你自己的狭隘。在青春文学里面,我能够找到自己的青春,并且发现自己的青春具有书写的价值。文学最重要的就是对于真实的反映,这个时期你并不能够深刻思考,你有些玛丽苏或者中二病,但是这些只能在年轻时候出现的感受,同样也很珍贵啊。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美的。年轻时候像一颗充满诱惑的红苹果,随着年龄优雅地成长成熟,以及丰腴却苍凉缓慢的老年,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于是反映到文学上,正如青春不能因为它自身的苍翠透明就被忽视,青春文学也正因为它真实的苍翠透明而有价值。反而因为一些青春文学,我们才能看到写作的真正活力所在。其实不用担心他们年轻时的“浮浅”,等这些青春文学的作者老了,文字赋予他们思考的习惯,会让坚持走在文字道路上的他们有更深刻的书写的。
由于专业的原因,我最近比较多看一些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其实很多文学爱好者给我一种很不好的印象,他们口中的文学让我觉得很神圣,很远,很难触碰。而我从来不认为文学是神圣的,是需要被我们放在圣坛上去歌咏的。文学是生活的,伟大的文学是最真实的。这些名家们的作品也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名家们也是人无完人,而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却给他们套上了一圈又一圈的光环,远看辉煌,近看却有毒似的。于是“说人话”似乎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有时候有一件事情很犹豫,就是万一我哪天真的看哪个名家的哪篇文章不顺眼,特别是在考研的时候不去回答一些“标准答案”,那么我的老师会喜欢这样吗?我能够料想到怎么都有可能,有的人就是喜欢创新,喜欢提出不一样的观点;但是也怕有的人,一见到不同的观点就炸毛了,认为你是妄自菲薄、不了解就去胡乱触碰权威。这些源自于我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不同的语文老师带给我的担忧。虽然他们不是我想要投考的文学专业的老师,但是他们都是接受正统的文学教育毕业的,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与自身有关,也肯定与他们接受过的教育有关。当然,期望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希望自己明年考研顺利。
当然小的时候就开始看一些“青少版”名著,名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经过时间的考验之后,必然有其自身带有历史厚重感和时代借鉴价值的意义——这些都是现在才总结出来的意义。当初读这些名著的理由非常简单,我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面,即使当时书店里面的书大多数是比定价低很多的盗版书,虽然我的爸妈都很支持我读书,但是如果一本一本买书对于我的家庭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至于图书馆,是我上高中之后才知道的,并且似乎不会经常开放,在我的印象里面只是一个牌子而已。所幸,在小学时候,家乡开了一家借书店,而这里面为我这个年龄的孩子准备的,大多数就是这样一些“肯定不会错”的青少版名著。借一本书,每天只用花一毛钱。我的童年是没有零花钱的童年,如果有人替我预先存上五块钱的书资,我觉得我就快乐得像是彩票中了奖,有了一大笔财产一样。正式应了“书非借不读”的道理,那时候看书是极快的,几乎是两三天可以看一本,为了节省书资。相比而言,现在学校里面的书是免费借的,并且一借可以借一个月,读书的速度就似乎慢下来了。很庆幸自己当年痛恨的“内向”让我能够静心去读书和寻找另外一个世界,结果现在已经学会了怎么表现外向的自己,反倒更加喜欢自己的“内向”。这样写下来,觉得自己倒是需要多去读一些现在已经可以看懂的,非缩减版的名著了,希望自己有提高。
还有就是那些灵动的段子和短篇。它们也许不能够流传,但是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一时的欢乐仍然是珍贵并且值得尊重的。
你们看,我把很多人不屑的段子都写上了,那么我们怎么去区分好书呢。
大概就是或者能够触动你,或者引起你思考,或者能够给你带来感触的文章吧。
这么一说来,我的确是一个没有太明确标准的人。但是我仍然觉得,我的收获很大呀。难道说,主要看气质,人的气质在,所以选择的书都是一些有气质的好书?
当我们看干货的时候,我们总是点头称是,但是看过之后真正按部就班去执行的却很少。
也许我这篇文章写得有些凌乱,但是更希望和大家进行探讨和思考。
我们要读什么样子的书?
什么样子才算好书?
希望看到你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搬的别人的所谓干货。
感谢阅读和评论,期待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