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陷入:
别人对我好,于是每天都在“努力回报”对他好;
每天尽心尽力为你付出,你怎么就不领情;
选择了家人期待的行业,却常常感觉不到快乐:
觉得自己每天过的很拧巴、遇到选择时常常倾向于等着别人的建议,那位研究阿德勒的哲人建议我们学会课题分离。
成长过程中,我们常被教导努力达到周围人的认可、找份好工作以获得大众认可的名誉和地位、别人为你做了某事,要记得还人情等等。
作为一个每天加班到华灯初上的打工人已经很疲惫了,还要在忙碌之余去考虑照顾这些“羁绊”,连喘气都得见缝插针。
习惯了在他人的目光中奔波的日子,难免忘记自家门口的方向,再怎么轻车熟路,终究抵不上重复多次、下意识的思维惯性。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就会很少去考虑自己想要内心的想法。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努力的方向也是他人认同的。
且不说那是不是你喜欢的,达到了目标就会幸福吗?得到夸赞就可以幸福下去了吗?坐到某个职位上自己会开怀大笑吗?也许会吧,短时间内、一个人或许会为自己获得的成就而欢呼,但不会一直这样。
再来说,为之奋斗的目标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么努力的时候就需要耗费更多的意志力。而意志力是有限的,耗费在自我对抗上多了——分给目标、行动的就少了,就像每天只有24小时,白天长了、黑夜就变短了。
为了一个别人想要的目标奋斗多半是因为人生课题的相互干涉,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生活指手画脚,强加干预人生选择,还把双方搞得很是疲惫。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小孩子没经验,当爸妈的哪有不希望自家孩子过的幸福的?他们只是在努力尽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罢了。
努力做个好爸妈并没错,可“想孩子过得好”跟“想为孩子好”不一样。“想”是一个主观思考,可能在脑子里过下瘾就完了——止于行动;“为「四声」”则是出于自己的思考,站在自己的角度,通过控制他人行为,达成自己的目的。
妄加干涉别人的事情,通常是为满足自己没讲出的愿望,我觉得这是行不通的。俗话说得好“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不可以强迫它喝水”。无视对方的意愿强迫改变,只会让双方的关系变糟、距离拉远。
让孩子避免走弯路的法子有很多,并不一定要控制他、呵斥她。接纳、鼓励比指责和辱骂更有力量,跟孩子拉近关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通过讲故事…都可以收获双倍的幸福,做成一件事并不只有一个途径,你总会找到一个更棒的法子。
不论谁的人生,都不应该是被别人安排好的剧本,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父母支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