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神祇”走下云端

昨日在直播间,偶然撞见一位曾熟悉的知名主持人正为卖货高声吆喝,心头忽然涌上一股复杂难言的滋味。

曾几何时,他们是屏幕里遥远而神秘的存在。聚光灯下的光鲜,字正腔圆里的知性,举手投足间的优雅,像极了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祇——始终站在高处,被无数目光虔诚仰望。可如今,这些“神”一个个走下云端,踏足凡间。我们才恍然发现,褪去光环的他们与我们并无二致:也要为生计卖力吆喝,要在镜头前努力讨观众欢心,甚至会在连续直播后露出疲惫,在介绍产品时难掩紧张。那层庄重的滤镜被现实磨去后,露出的不过是普通人的烟火气。

这或许就是去中心化时代的缩影。不只是主持人或明星,几乎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变现”,努力把自己打磨成一件待售的商品。神性的退场、权威的消解,固然藏着时代进步的密码——它打破了壁垒,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声。可为何亲眼目睹时,我仍会感到一丝隐隐的失落?

反复琢磨后,我想答案或许藏在人性深处:人始终需要一个“美好的彼岸”,哪怕它只是虚构的念想。我们需要相信,这世上真的有一群人活得比我们更从容,有一种存在比当下更崇高。那是我们理想化的自我投影,是支撑我们在琐碎平庸的生活里继续前行的微光。就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的:“人活着就是为了心中那点光亮。”

前阵子看到一位在菜市场写作的作家,总让我想起这句话。菜市场里永远弥漫着鱼腥、烂菜叶与汗水混合的复杂气味,地面常年湿漉漉的,吆喝声、剁肉声、孩童哭闹声交织成喧嚣的网。可他偏能在这烟火最盛处寻得一方净土——心中有诗,笔下便有光,日子也就有了值得期待的模样。

有人说:“诗意是人类心灵对抗平庸的武器,一旦失去它,生命就只剩下了账本。”神话里的奥林匹斯诸神其实从未真正超脱人性,他们也有爱恨嗔痴、欲望脆弱,却因不朽的生命、超凡的力量与高贵的血统,成了人类理想的化身——那是我们对“更强大、更自由、更肆意”的向往,是对跨越脆弱、抵达永恒的渴望。

可如今,那些曾被我们寄托了诗意与理想的人与事,正在一点点褪去光环。彼岸模糊了,远方褪色了,公众人物的“神性消解”仿佛在无声提醒:世上从没有绝对安稳的身份与位置。连他们都难逃焦虑,我们这些普通人,又该将那份对理想的执念安放何处?

或许,答案仍在那句“心中的光亮”里。哪怕“神祇”走下神坛,只要我们还能在菜市场里读出诗,在琐碎日常里守住对理想的向往,那份对抗平庸的力量,就永远不会熄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