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寻李白,寻人间不一样颜色的烟火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看到如此经典的一句,不知道大家能够想起谁呢?

他就是在文坛上被誉为“璀璨五彩笔”的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此句出自余光中的代表作《寻李白》,这一句非常形象地,高度地凝练地概括了李白的才华,这不仅仅宣示唐朝诗作的巅峰水平,也呈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与生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余光中忆李白,寻李白,实际上是在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他要用他那灵动的文笔,把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地淋漓尽致,他也是在赞颂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而他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祖国,以致于他写下《乡愁》这样如此深情的诗作: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代表着他期盼着两岸统一的心愿,也代表着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心声,余光中先生是用他的使命感的文字在为两岸统一呐喊,在乡愁这首诗中,他前后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的词连接成一条时间线,又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这些十分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展现地活灵活现,“邮票,船票”传达着两岸人民之间思念和联系,而“坟墓,海峡”则代表着一种阻碍,他一直都在期盼着两岸统一,这是一种使命感……

每次读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都会让我心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流淌在华夏子女每个人血肉里,骨子里的爱国情怀,我深爱着我的祖国,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格外喜欢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了!

在情感上,余光中先生是个爱国情怀极深的人,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一直都在追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也在无时无刻地透过文字,来塑造这样一个世界,让每一位读他作品的人,都感受着一种深深的文化底蕴!事实上,余光中先生身处台湾20年之久,他在梦里寻根寻主也寻了20年,虽然是台湾人,但他自己总说自己是厦门人,是江南人,他心心念着那“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的杏花春雨,也日益思念着“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江南气息。可见他对期盼两岸统一的愿望,也可见他深深地乡思!

在创作上,余光中先生特别善用典故,如开篇提到的《忆李白》,里面有一句“包黑斩龙顺民心”,包黑是谁?指的就是包拯,传说他有三口铡刀,能斩皇亲国戚,能斩贪官,能斩小人。余光中也善用意象来抒情,如他的代表作《听听那冷雨》,这雨便是一种意象,他借雨这个意象抒发了他浓浓的乡思,余光中先生更是特别怀古,他用典故以及他笔下塑造的传统文化美便是最好的证明!

余光中先生的内容中有乡愁的愁思,有文字的韵律美,也有文化的的古典美。读他的文字,你不仅能够找到一种文学上的美,还能引发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同时感受一种深厚的爱国情怀!

余光中先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时常读他的作品,像《乡愁》,《听听那冷雨》等经典作品,余光中先生的字,如他的人,一次,李敖拿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蟋蟀吟》说事,余光中先生倒是不予以理会,直到有一次,一名记者终于忍不住地问他:“为什么不反驳?”,余光中先生果真是诗人,一出口便回复了一首诗“我不回答,表示我的人生可以没有他。他不停止,表示他的人生不能没有我!”,这种处事态度,着实让人佩服!由此可见,余光中的文化素养很高!

余光中

回望余光中先生的一生,他一直致力于构造一个特别美又饱含浓郁爱国情怀的文学世界,他远离了喧嚣,忠于自己的创作!执著的信念,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要做的兴许就是------不断发展传承的 理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乡愁对人类而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人们对自己曾经所居住过的环境,以及家人朋友、精神文化等都抱有一种独特的依恋之...
    许青栀阅读 2,003评论 5 18
  • 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你已经不在中国。 “我是谁”,站在这一方土地,他不断的问自己。 那湾浅浅的海峡...
    北烟胧月阅读 1,103评论 2 10
  • 我把绮丽的梦 还给你 昨天是新得 太阳依旧升起 关于自己的难题 潮湿的过去 闭口不提 不存在的你 如何借别人的口 ...
    邢开耳阅读 297评论 0 1
  • 据估计,目前全球有超过3000万人经常练习瑜伽。人们已经练习瑜伽数千年了。在此期间,这种做法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赢得...
    SISFIT运动康复阅读 579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