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一片博文,吐槽了我们中国式的审美能力。且看中国文艺界最高奖项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海报和金马奖海报对比。
四川石窟佛像修补前后对比。
自宋朝灭亡之后,高贵气质和人文气息在中国文化中越来越淡薄,盛唐时的唯美和宋代时的优雅再也未能复现。
更多的是自明朝朱元璋以来形成中国的“贫困文化”,短视实惠观,实用主义是它的核心,奠定了一生思维模式的基础。
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当下,他们还是处于严厉的克已主义,节俭欲成为一种盲目的本能。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随笔中一针见血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
比如送花当礼物给长辈,他们会说这又不能吃,浪费钱。
比如女孩子化妆打扮,他们会说涂这干什么还能多赚点工资吗?
比如礼物中的包装纸,他们会认为多此一举,把钱花在不该花地方。
比如各种的节日创造的仪式感,他们也会认为是虚。
生活对于他们是恒定的天圆地方,日升月落,世界是静态的。
注重实用,缺乏审美教育,缺乏内在的精神追求,影响了我们的一代又一代发现不了“美”更是创造不了“美”。
美学家蒋勋说:一个人的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细节的思维。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提高审美力,前提创造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在生活中看见美,创造美。
把一个个小确幸串成美好日常,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生活态度。 发现生活的小美好。
生活美学最能体现就是我们居住的家,也是孩子最能共同感受到受此熏陶地方。
整理和收纳是我们每人的必修课。
从“房子”到“家居”再到“生活”,把生活过成“诗意空间美学”。
“审美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生活”,通过用心营造和体验,注入情感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