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踪侘迹】之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

为了产生“侘”这样的心境,一般需要某种对象物的存在。“侘”不单单是对某种类型的环境产生的心理性反应。其中还存在一种积极的美学原则,缺了这一点,贫乏将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贫困,孤绝将成为放逐、厌世或孤僻。因此,“侘”和“寂”可以定义成是一种对贫乏的积极的审美情趣。将此作为茶道艺术原理的时候,就是要创造或仿造出这样的环境,以唤醒我们“侘”和“寂”的情感。现如今,使用这两个词语时,“寂”通常适用于表示各个事物或环境,而“侘”则通常适用于贫乏、不富足或不完美的生活状态。




有一个中国诗人偶然间作了下面一首诗:




林前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他将这首诗给他的一个朋友看,他的朋友对他说,若将“数枝”改为“一枝”如何?他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并将他尊称为“一字之师”。深雪覆盖的树林里开放的一枝梅花——其中就蕴含着“侘”的观念。




据说,珠光还曾经这样讲道:“见到茅屋里拴着有名的马是很不错的事情。同样,在普通的居室里发现稀有物品,那也是别有意趣的。”这让我想起了“破褴袗里盛清风”这句禅语。表面上毫不醒目,但内容却与外形截然相反,无论从哪一点来讲都是难以估量的“无价之宝”。因此,“侘”的生活可以做这样的定义:一种深藏在贫乏之下的难以言表的静静的喜悦。茶道正是想要艺术性地表现这种观念。




但是,若茶室里有什么事物露出不诚实的迹象,则一切都将毁灭。那里无价的日常用品必须是极其纯朴的、毫不起眼的、偶然间发现的。起初,丝毫不会注意到它有某种特别之处,但却被它吸引,再接近它,试着去细看它,于是意想不到地发现纯金的矿脉在闪烁着光芒。然而,不管黄金被发现与否,它都是存在于同一个地方。它不会失去真实性,即对自身的诚实,而与偶然性无关。“侘”意味着对自身的忠实。茶人恬静地居住于质朴的小小草庵,不速之客来访时,沏上茶、插上新花,而宾客则陶醉于主人的话语和款待,怡然地享受着恬静的午后时光。这就是真正的茶道吧。




也许有人会持有这样的疑问:“现代社会中,有几人能有那些茶师的境遇?奢谈什么悠闲的消遣,真是愚蠢。还是先给我面包,然后再缩短劳动时间吧。”实际上,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已经失去了闲暇。苦闷的内心已没有享受生的乐趣的空间,只不过是为了刺激而追求刺激,将内心的苦闷一时窒息而已。主要问题在于:生活是为了享受丰富的文化,还是为了追求快乐和感官的刺激。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甚至可以否定现代生活的整个结构,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我希望我们的目的并不总是使我们自己成为物质欲望和物质慰劳的奴隶。




另有一位茶人这样写道:




天下“侘”之根源始于天照大神、日本国的大主,若镶金银嵌珠宝而广造殿宇,亦无人敢诟病,然其身居茅屋、吃粗米淡饭,此外,待一切事物皆谦虚谨慎,毫不怠慢,实为盖世茶师。……(石州流:《秘事五条》)




这位作者将天照大神看作身居陋室的茶士代表,实在有趣。它显示了茶道是对原始纯朴的一种美的鉴赏,换言之,在人的生存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很多人在内心深处都想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茶道就是对这种憧憬的美的表现。




我想,通过上述引证,“侘”的概念应该渐渐明朗了。宗旦是利休的孙子,可以说真正的“侘”的生活是由他而开始的。他认为“侘”是茶道的精髓,符合佛教徒的道德生活:




“侘”一字,于茶道中获得重用而成为持戒。然俗辈之类表面容态装“侘”,而背地里却毫无“侘”意。因而,为建一外形显“侘”之茶室而耗费莫大黄金,以田园换取珍奇磁器炫耀于宾客,却称之为风流,何其谬误。“侘”指物质不足,一切难尽己意而蹉跎生活之意。“侘傺”两字,据离骚注,侘为立,傺为住。意指忧思失意则住立而不能前。另,《释氏要览》中,狮子吼菩萨问:少欲和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综观以上“侘”之意义以及对“少欲知足”之解释,我们应领悟到:虽不自由却无不自由之念,虽不富足却无不富足之念,虽不完美却无不完美之念,方为“侘”。若因不自由而感觉不自由,因不富足而担忧不富足,因不完美而抱怨不完美,则不能称为“侘”,此为真正贫穷之人了。一切皆作如是观,坚守“侘”意,则与坚持助佛戒无异。(《茶禅同一味》,又见《禅茶录》)




因为在“侘”的概念中,美学与道德、精神性相融合在一起,所以茶士将茶道视作生活本身,无论多么高雅,也不会视其为单纯的娱乐消遣。像这样,禅与茶道有着直接的联系。事实上,古代的很多茶士都潜心修禅,并将禅中所悟应用于茶道的专业技艺之中。




宗教,有时候可以定义为:是一条逃避俗世单调无味生活的道路。也许会有学者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宗教为了到达“绝对境界”或“无限”,不是逃避“生”,而是追求“生”的超越。但实际上,宗教是一种逃避,在那儿可以获得短暂的呼吸并得到恢复。禅作为精神修炼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由于过于超越,一般的精神是不能到达的,所以修禅的茶士们就想出了以茶道的形式将禅中所悟付诸实际行动的方法。或许,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美的渴望使他们坚持了自己的主张。




对“侘”作了以上说明,或许读者们会认为“侘”是或多或少带有消极性质的东西,是人生失意之人的喜好之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事实。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健壮得在有限的生涯中不需要一两付药剂呢?况且,不管是谁,注定了终将死亡。现代心理学中举过很多例子,说明了很多关于身心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实业家们一旦隐退就急剧衰弱。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储备自己的精力。也就是说,他们在最活跃的时候,没能够注意要退出来回头看看。动荡的战国时代的武士们奋然征战时,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可能一直紧绷着高度紧张的神经,因此,他们觉悟到了必须于某时某地要有一条逃避之道。茶道正好给予了他们这种必要的途径。他们会暂时退居于寂静狭小的茶室所象征的“无意识”的一隅。走出茶室时,不仅会感觉神清气爽,而且记忆也好像焕然一新,因为比起一味的战争来,有的事情更具有永恒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