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理性心理学之一:什么是“理性”?》摘录:
当我们说一个人“非常理性”的时候,往往都会有一种明褒实贬的意味在里面。理性,往往被等同于“缺乏感情”。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从人脑的发展过程看,理性思考能力是高于情感能力的一种神经机制。当我们进行理性思考的时候通常要抑制情感,这个过程中两者的确是对立关系。但是,理性思考之前与之后的阶段都是情感机制在主导,理性思考是以情感机制决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并依靠情感机制来落实思考结果的。真正的理性需要利用情绪来启动、维续,真正的理性与情绪、情感和谐相处。
理性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以一种严格、严谨的方法去探究因果关系,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案;理性有认识理性和工具理性(老李注:这里应指“理论科学理性”和“实践行为理性”,后者包括科学上的实验和人文上的道德实践行为)两种,认识理性帮我们看透表象抓住实质,认清“是什么、会怎样”,工具理性帮我们堪破因果达成目标,“如果想……就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是能够进行反省的人,能够在事实与价值判断之间做出区分的人,理性的人明白自己的看法只是自己的看法,不代表真理(我的观点认为,虽不代表真理,但我会努力以科学、理性的方法迫求真理)或事实(我的观点认为,不代表全部事实,但毕竟也是部分事实),但并不因此否定自己的价值,理性的人要能够正视矛盾而又接纳矛盾。
【读后感】对于理性和感性,我个人认为,理性能力是人“自我成长”必须具备而且是占有主导作用的,但是感性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即便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这么理性工作的科学家,也需要对自然保有好奇心、热情、敬畏感,要有敏锐的对自然的感知觉能力。而人的理性行为,更要在合符人的基本人性和共通情感的前提下进行。
三个逻辑学家到酒吧,侍应问:“你们三个都喝啤酒吗?”第一个答:“我不知道”,第二个答:“我不知道”,第三个答:“我们都喝”,他为什么这么肯定地“代表”他人,这就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也就是理性的力量。但这“理性行为”之余,并不妨碍他们三人之间把酒言欢,进行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