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繁荣的重要保障。各族人民要牢固树立休戚与共、生死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同心向党“信念恒久岿然许”,以“拥护核心、心向中央”的家国之情,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才能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要把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民族工作实践。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观念,引导各族群众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要把对党的忠诚、对民族团结的信念融入血液,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以坚定的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同气连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以“互鉴融通、兼收并蓄”的交往之情,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历史充分证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各民族要广泛交流交往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敞开心扉”交流、“伸出援手”相助、“打破壁垒”合作,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优雅“交响乐”。要坚持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积极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和掌握,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和文化故事的了解,充分发挥双语讲解作用,将党的科学理论、方针政策讲准、讲深、讲透,同时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史实故事。
同频奋斗“群星荟萃定辉煌”,以“携手并进、守望相助”的奋斗之情,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团结不仅是情感上的交融,更是共同发展的基石,各民族携手并进,才能实现共同繁荣。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找准在国家全局中的发展定位,发挥独特优势,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医疗水平等,切实改善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温暖与力量。要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推动各族群众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