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射周天子

先来扒一扒周王室跟郑国的恩怨。

周平王在位之时,意欲罢免郑庄公的卿士之职,结果被郑庄公逼迫,两国互换人质。

周桓王继位之后,以虢公忌父替代郑庄公职位,作为回应,郑庄公派人强收了王畿内温邑地区的麦子,同年,又割了成周的稻子。

之后,郑庄公又多次假借王命,攻伐宋、郕、许等国,给王室招黑。

自从请命伐宋,碰了一鼻子灰后,就再也没来朝贡,目无天子。

就连宋国的宋庄公(公子冯)继位时的加冕仪式,也是郑庄公邀齐禧公、鲁桓公主持,压根没搭理天子。

...................................................

导致两国兵戎相见的导火索是在公元前707年,庶府的官员们再一次上报桓王:今年的贡品,又没郑国的。

新仇旧恨一股脑涌上心头,桓王的小宇宙终于爆发了,不顾周公、虢公等人的反对,欲出兵伐郑。

桓王倒也不是彻底的愣头青,心知以王室之力伐郑,胜算不大,便以王室名义号召天下诸侯,共同伐郑。

鲁、宋、齐等国与郑国交好,没来。

晋国忙着内乱,没来。

秦国正和犬戎打着,没来。

大国统统没来!

来了这么几家:

经常参与联军伐郑的卫国,答应出兵。

蔡国来了,没办法,不来就是违抗王命,万一落下抗命的口实,日后被郑庄公这样的野心家利用,郕、许两国就是前车之鉴。所幸蔡国酱油经验丰富,在跑路方面颇有建树,就算打输了,也未必有多大损失,于是答应出兵。

另一酱油——陈国也来了:陈国先前发生了内乱,陈桓公死后,他的弟弟公子佗杀了他的儿子——世子免,自立为君,为了得到王室的承认,也答应出兵。

看看人郑庄公伐宋时的阵容,再看看桓王的,堂堂周王室的号召力,竟不如卫、郑这些诸侯国,王室的衰败可见一斑。

为了激励士气,桓王决定御驾亲征。

桓王将陈国的军队编为左军,由周公统领,卫、蔡两国为右军,由虢公统领,桓王亲率王师为中军,四国兵马共计战车四百乘,浩浩荡荡向郑国杀来!

这场战争对交战双方都极为重要,桓王若击败正如日中天的郑国,则极有可能重振王室威严,再次号令天下,周桓王也将成为周朝的中兴之主。郑国若败,在天子的号召下,众诸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瓜分郑国的机会,亡国灭种就在眼前!

所以当得知天子亲率大军来伐时,郑国朝堂就是战是和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祭足首先开口:“天子亲自来讨,师出有名,联军的数量也在我郑国之上,依我看,不如向天子请罪”。

庄公沉着脸,没说话。

高渠弥也开口说道:“天子暴怒亲征,锐不可当。以臣子对抗天子,也于礼不合,我军应坚壁以待,等天子怒气消了,再派人前往周旋”。

庄公沉着脸,没说话。

庄公的次子公子突开口反对:“天子兴师而来,其众虽多,却是乌合之众。陈、蔡两国的军队都是临时拼凑而成,毫无战斗力可言,我军只要集中兵力攻其左、右两军,两翼溃败,天子王师孤立,我军必可战而胜之”!

儿子的话说进了老子的心坎里,庄公笑道:“甚合寡人之意”。

卫、陈、蔡三国什么水平,庄公可是清楚得很!

于是出动战车三百乘迎战,双方在葛繻摆开阵势,大战一触即发!

桓王来到阵前,准备在阵前痛斥郑庄公一番,什么杀弟逐母、假命伐宋、目无天子......等等等等,可令他郁闷的是:不管如何叫阵,郑国军队只是坚守不出,庄公本人更是连面都没露。

直到中午,郑军终于动了,营门大开,战车呼啸而出!

左军由曼伯率领,直接冲向周公率领的陈国军队,不出所料,临时拼凑而成的陈国军队根本毫无战斗力可言,仅一个回合就溃不成军,士兵四散而逃,周公见状,只得向后撤退。

与此同时,祭足率领的右军向虢公率领的卫、蔡两国杀来,蔡国的军队跟陈国一个档次,也是一个照面之后,就开始溃退,卫国见陈、蔡两国如此不堪一击,军心动摇,被郑国战车冲击后,也开始向后撤退。

左右两军先后得手,庄公亲率大军,以“鱼丽之阵”向桓王率领的王师杀来!

没有任何悬念,王师大败,桓王只好改后军为前军,开始撤退,他亲自率军断后。

战斗场面实在是乏善可陈,主要提一下庄公发明的鱼丽阵。

先简单说明一下战车和战阵。

每辆战车由两匹马或四匹马拉车,上载甲士三名,左方甲士持弓弩,主射箭,称车左或甲首,右方甲士持长戈,主击刺,并负责为战车排除障碍,称车右或参乘,居中甲士配短剑,负责驾车。

除战车上的三名甲士之外,每辆战车还配备七十二名步兵、二十五名杂役兵,这些加起来才能算是一辆战车的战斗配置,也是一个最基本的编制单位,称为“一乘”。

在数百甚至上千乘战车组成战阵的时候,其优势将会被无限放大:运动速度快,冲击力强。尤其是对步兵,杀伤力巨大,甚至可以不用武器,战车直接撞过去碾死,相当于现在的坦克。

劣势也很明显:战车笨重,驾御困难,临阵之时,阵形难以变换,只能是按一字排开向前推进,步兵组成大方阵跟在战车之后。

即使是一字排开,可阵型宽大,所以在战车推进一段距离后,就要停下来,对偏离轨道的战车进行整队,机动性极差。

而郑庄公的鱼丽阵,则与上述传统战阵有所不同。

“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阵法”。——《司马法》

鱼丽阵,取“鱼丽于罶”之意,具体操作是这样的:

每二十五乘战车为一偏,一偏分五队,一队五乘战车,每乘战车配备五名步兵,冲锋时,步兵紧跟战车,与己方战车一同围攻敌方战车,当车兵受伤或死亡时,步兵可立即补上,路遇阻碍,步兵也可清理障碍或推车,保证了车兵的进攻延续性,步兵的战术作用与地位也在鱼丽阵中得到了提高。

在战斗过程中,如果第一次战车冲击不利,步兵上前协助战车,掩护战车完成回转重组再次冲击,大大加强了战车的机动性。如果不冲击,则步兵重新环绕战车列队转为防御,当然,防御偏弱。

.................................

回归正文:

天子王师败退,庄公正欲收兵,天子可与诸侯不同,抓住可是大麻烦,给个教训就行了,也不敢赶尽杀绝,可手下众将立功心切,不等庄公下令,郑国大将祝聃远远看见天子车驾,拈弓搭箭,对准桓王就是一箭......

庄公赶紧鸣金收兵。

还好,那一箭只是射中了桓王肩膀,桓王甲胄坚厚,只是受了点小伤,在手下护卫的掩护下,狼狈而逃。

庄公以臣子对抗天子,已是严重失礼,祝聃又射伤天子,担心其他诸侯借题发挥,当天傍晚,庄公就派祭足赶着五百头牛羊前往桓王大营,一面请罪,一面求赦。

桓王此时哪还有别的选择?只好不情不愿的收下,发布赦书,领兵回国。

.................................

葛繻之战,王师大败,祝聃那出人意料的一箭,射落了周天子神圣的光环,王室千百年来形成的帝王之威荡然无存。自此,各诸侯视天子权威如儿戏,王室威严扫地。

而第一个站出来挑衅的,就是南方大国——楚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