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一直是横亘在人们心中永恒的话题,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的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而我们又不得不活在各类关系之中,就像鱼离不开水。设想活在一个孤岛,那么语言也失去了意义。
而要让生活变得更好,我们就不得不正确的deal with it,正确看待人际关系。
阿德勒的心理学将“原因论”变成“目的论”来探讨,假如我们把所有的不好都归因于过去发生的事,那就永远不能改变糟糕的现状。现在有很多人把自己的性格缺陷和生活的不如意归因于原生家庭,夸大了原生家庭的作用,其实是不可取的,这是一种消极的观念,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改变过去,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一个家暴的父亲,可能会形成一个逃学、酗酒的儿子,但这一定是原因吗?从目的论而言「大家都是因为某种目的而活着」,儿子是为了报复自己传统、古板的父亲而做出的颠覆的行为。一个自闭不愿出门的人,是因为恐惧人际关系吗?不,其实是因为他想通过自己的自闭症问题而得到他人更多的关注。一切的行为都在于当下的选择,而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不要因为过去而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锁。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再怎样找原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愤怒是为了可以震慑对方,让他人屈服的一种工具,当我们选择了更好的沟通方式,便不需要愤怒了。勇气-“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合理看待自卑感- 讨厌自己?自卑与荣誉一样,都是驱动人进步的阶梯,对于客观存在的缺点,其实并不是劣等性,而是一种主观臆想。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而主观是我们可以改变的。例如“身高不够“,其实可能对别人来说,身高低的人更没有攻击性,完全不用为这件事情烦恼。但是“自卑情结”不同,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这时候不是不能成功,是不敢成功,是自己缺乏勇气成功。毕竟马云长相欠佳也拥有了婚姻和令人艳羡的事业,不是吗?现在谁还会在意马云长相丑陋这个事实呢?“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记住这句话,很多事情都能豁然开朗。“自卑者更加自负”,自卑情结会发展为特殊的优越情结「廉价的优越性需求」,苦于强烈的自卑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来改变,表现得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于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通过宣传自己是权力者、借助权势的力量抬高自己。或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不幸来获得特别的关注,显得更加“特别”,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并且具有特权”
竞争意识- “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向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与他人比较带来痛苦,健全的自卑感来自于与“理想的自己”进行比较。无论是谁,性格、外貌、财富的不同,但是人无高低之分,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自由-我们都向往自由,怎样才能追寻到自己的自由呢?并不是获得巨额财富,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在这里引入“课题”的概念,自由就是不会去刻意去做令人生厌的事情,但是不畏惧被人讨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课题,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去干涉别人,别人的想法那是别人的课题。自由前行同时包含不去妄想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别人,至于他人改变与否,也许不得不改变,但也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
个体与整体-作为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手段,出现了人际关系方面的不干涉,即课题分离这一观点。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人际关系并不止于课题分离。相反,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终点是共同体感觉。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一味追求认可,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平等的关系,横向的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和批评一样,渴望被他人表扬,也是从小生活在纵向关系之中的延伸,例如权威人士的表扬,有那么重要吗?之前很奇怪为什么很多同事在乎领导的表扬和批评,现在豁然开朗其中的原因了。有些人退休之后离开了公司的共同体,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了,瞬时衰老,我们应该在更多更大的共同体找到自己。
“认真的人生”-怎样追寻自己的幸福?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在于以下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没必要特别积极的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无条件地相信他人有时也会遭遇背叛。即使如此却依然继续相信的态度就叫作信赖。也许会被欺骗、被利用。但是,请你站在背叛者的立场上去想一想。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继续无条件地相信你,无论遭受了什么样的对待依然信赖你。你还能对这样的人屡次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吗?假设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怀疑他人、怀疑朋友、甚至怀疑家人或恋人,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那么,这样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关系呢?对方也能够瞬时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会凭直觉认为“这个人不信赖我”。你认为这样还能建立起什么积极的关系吗?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针对你想深入交往的人,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克服对背叛的恐惧感的勇气从哪里来呢?-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 把他者看成伙伴,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他者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也就是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有些富豪已经拥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额财产,但他们中的多数人至今依然继续忙碌工作着。为什么要工作呢?是因为无底的欲望吗?不是。这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便致力于参加慈善活动的富豪们,也为了能够体会自我价值、确认“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总结:幸福就是贡献感
良好人际关系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阿德勒心理学所提出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
①自立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①所说的“自立”与“我有能力的意识”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另一方面,②所说的“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聚焦而认真的做好此时此刻的事情,普通不代表无能,根本没必要炫耀自己的优越性。过“现实性人生”而不是“潜在性人生”,与远大目标没有关系,只是过好现在的此时此刻,关注如何关注这一个个的刹那。只想着目标,是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只能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不要把认真的深刻混为一谈,人生很简单,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此时此刻,就没有必要让它过于深刻,任何一个霎那都是一种完结。任何时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这是最大的人生谎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并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义,很多不合理的悲剧如天灾人祸发生在我们中,但是面对这些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旁边都是我们的伙伴,生活非常美妙,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能够赋予人生意义的只有自己。人生的引导之心,朝着“他者贡献”出发,就一定有幸福相伴,朋友相伴,到达不知道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