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予我妥贴、温柔、呵护,时时处处;你成了我的灵魂,我的肌体,我的发肤。
你是幼时泥土里新萌的嫩绿,你是贫寒时的榆钱杨花的滋味;
你是记忆深处煎饼鏊子摊出的岁月;你是衣食丰足时色香俱佳的珍馐美味。
你自悠远的时空走来,带着祖祖辈辈的烙印,不依不饶,融进我的血脉里。
你成就了我;并经由我的提炼传承,抵达我的下一代;就这样生生不息,融进筋骨梦魂里。
你与我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日相伴,生息相依;你仿若无关紧要,我理所当然地忽略你。
你坦然沉默,你安然静谧。
你有你的底气,你知道我怎么能离得开你。
当我一脚踏出国门,你的形神,你的色香,遥遥千万里,无时无刻不牵引着我的梦魂。
面对冷盘冷碟,冷锅冷灶,我开始怀念家里日日奏响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混合的美味熏染着味蕾,妥贴了一家大小的胃。
如果奔波一天,却不能米饭柔软,菜蔬清甜,海鲜生猛,肉汁香浓,委屈的胃啊,我能拿什么来安抚你!
孩子们营地里的餐食是丰盛的。却要自个儿拿切碎的各种蔬菜去拌色拉,拿面包片儿夹上火腿、涂上黄油做三明治;或者盛点儿意面,和上肉泥当主食;还有腌制的脆黄瓜、蒸煮的小番茄、小玉米芯儿等玩意儿。
被娇惯了的孩子的味蕾,已经深深烙上家乡美食的印记,孩子大人都为着这些冷凉的食物闹情绪,忍着饥饿也难以把它们送进挑剔的胃里。
或许,当饥肠辘辘,运动依然在没完没了进行的时候,他们会后悔早餐怎么没有多塞进点儿东西;午餐可能就不再挑剔。
人会顺应环境,让肠胃向新食物妥协;但自幼相伴的饮食,融合了妈妈的味道,调和着故土乡情,依然时时叫人向往。
自营地出来,朋友开车往波士顿一家她认为最地道的中餐馆赶。
隔着门,已然传出那种中国味道来;一进去,蒜末和着油辣子的香气直冲鼻息;碧绿的菜蔬、色香搭配巨好的鸡丁、特色大碗木兰鱼端上桌来,就着香软米饭,大快朵颐!
食毕,一小碗软烂、清甜的红豆粥端了上来,满足感足足打十分。
又到午餐时间到,布朗大学的草坪上、石阶上、小路上,随处可见一边交流、读书一边吃着汉堡、三明治的学生、游人;在这里读研究生的河北姑娘说:学校的食堂也就是能填饱肚子罢了,哪能跟国内的饮食比呢。
想在附近找到一家中餐馆是不可能的了,河北姑娘推荐了一家墨西哥餐厅,一盘冷凉的蔬菜色拉,一大份包在面皮里,混合着大个的红豆、牛肉、青椒生菜叶的炒饭。入乡随俗,将就吃几口算作午餐。
在米国吃是为了活着;在家乡活着是为了享用美食。
走遍一座城区,见不到一家像样的美食店;我开始向往家乡那些气派的酒楼食肆,处处飘荡着的美食的香气。我对故土难离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最难离的是日日相伴的家乡的味道。
骨子里深深眷恋着,不离不弃一生相伴的,唯有家乡的美食!
P.S.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