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高中开始,终于算是在城里读书了。那时网吧刚刚兴起,周末有空就常约同学一起到处找网吧上网。最早IE浏览器打开都是搜狐首页,同时也拥有了第一个QQ。直到后来有了微信,周围人很少用到QQ,QQ便就此尘封了。后来换工作,内部主要交流工具居然是QQ(非TM版),然后瞬间加了大几十个群,动不动就拉群,背靠背敲字,效率之低,实属难见。偶尔一次听到QQ斗图群,跑进去一看,全是小朋友,图片丢来丢去,玩的不亦乐乎,原来QQ还是有诸多年轻用户的。于是乎,慢慢了解了一下,江湖事儿还挺多的。这里就提提一二事儿,不多却是有过经历。
卖茶群,大部分人可能都遇到过,特别是QQ早期能够进行陌生人聊天的时候,卖茶小妹一波接一波的来加好友,回头来看基本都是写好了剧本,不管是感情牌、生活牌、事业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交茶叶。显而易见,买者多为男性,此类剧本也都是针对男性的专属定制,既激发同情心,也激发好奇心,还激发荷尔蒙。而最终呢,除了文字和图片,倒是也没有见过真人。{PS,我被骗了么?没有没有,主要还是为人正直(囊中羞涩)}
购物群,淘宝客(推广淘宝商品赚取佣金)兴起的时候,很多手动转换链接,发到QQ群就很容易获取佣金。后来呢,一批有想法、有技术的人开发了一些软件,自动转链接、自动发消息,赚的盆满钵满。于是乎,一大批的淘宝客起来了,美丽说、蘑菇街、返利网等等都是那个时候起来的。当然QQ只是一个渠道,在这种购物链接狂轰乱炸的时候,总算是搞了一些规则来判断重复消息,不断的封群封号。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啦,一些自动化的工具开始搞消息变形,加时间戳、采用关键字替换等诸多方式对抗。
后来,我认为自己也算是高知后备人群了吧,于是乎经常去逛某精英社区,据说里面藏龙卧虎,年薪百万者比比皆是,想去开开眼界,希望有朝一日,一飞冲天,快快成为人中龙凤。有次在社区中看到了一个帖子介绍,加群可以捡漏。说的有鼻子有眼。还有一堆小伙伴留言起哄。瞬回心动,一不小心就加了QQ群,然后就被绕了一圈。一进群呢,然后被告知本群快慢,被分流到另外的群,接着QQ邮箱就收到了的一封邮件,内有QQ群号的超链接,手贱点了一下,然后又加了一个群。然后就开始了,从早上8点准时开始,每个1分钟一条淘宝购物链接,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最后还有晚安祝福语。
我大概观察了几天,大体上思路差不多,软文拉人头、软件来分流、工具发商品、机器自回复,我猜应该一台电脑挂了N个QQ,每个QQ加了N个群,只要数量足够大,成交肯定是有的。所以说QQ这个流量渠道用处还挺大,被一些人玩的还很溜。简而言之,但凡有利可图的,基本都是收人头费或者收学徒的。你见过谁有唾手可得的钱财,然后对外撒出来的么?
2010年的3Q大战已渐行渐远,印象模糊。不过当年自己看到弹出的二选一,也是一脸懵逼,“亲爱的用户,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刚刚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在360公司停止对QQ进行外挂侵犯和恶意诋毁之前,我们决定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二选一的做法,实属不妥,让人诟病至今。后来有次使用360安全浏览器,一不小心点了一下购物推荐,点开后里面带有推荐者ID,大约360浏览器也是要靠着推广商品广告挣取佣金的。以前安装桌面软件就容易附带出一堆的弹框,出来一堆的广告商品,让人讨厌。这些套路,可都是一样一样的。
2020年,某专做QQ机器人开发者因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罪被起诉,后续类似平台纷纷关停。所谓QQ机器人,就是通过设置一些预设规则来处理对应的QQ消息或者进行实时的管理。比如你一进群就会有提示,比如你发布了不合适的言论就会被踢出,这些可不是专人值守哦,毕竟现在人工太贵,连一些品牌的代工厂都属转移到东南亚某些国家。有专门的QQ机器人自动管理着,效率高、成本低嘛。不过一旦触犯了商业利益,就有点得不偿失了。这种擦边球的事儿还是不做为妙。
归根结底,QQ是个沟通的渠道,很多人将其作为业务推广的渠道无可厚非,但不可越雷池。
人生路漫漫,白鹭常相伴!愿沟通无边界,愿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