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波斯唤回伊朗

“那些貌若天仙、言如蜜饴之人,

他们竟然遮住了自己美丽的容颜,多么遗憾啊!

但面纱也不是没有价值;

丑陋之人应该戴上,美丽之人则应取下。”

这段诗句来自十三世纪的波斯诗人萨迪。在伊朗高原上,曾经存在的波斯帝国用绚烂的文化、艺术和强大的实力向世界展现出她独一无二的美貌,将一弯新月、沙中绿洲留在人们对于远方充满梦幻色彩的想象中。而如今的伊朗高原,在人们印象中似乎只有连年的战争和乌黑的石油,如今的伊朗与古老的民族和遐想大相径庭。

在经济、军事、政治领导的话语权中,伊朗本身作为石油大国虽然拥有经济上的主动权,但政治和军事上的失利为这片美丽的土地蒙上了一层阴霾。我们所了解的伊朗,是在强权叙事下被再次塑造的国家。而《伊朗简史》这本书,利用多方研究资料,试图脱离西方叙事的刻板印象,从伊朗(波斯)历史上的灿烂文明和文化出发,揭开伊朗的面纱。


伊朗高原是亚洲西南部的高原地带,亦是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地理环境对伊朗的影响远远不及人文环境和各个民族的文化对这片土地的塑造。我们通常认为,伊朗是同质化严重的国家,秉承严格的宗教戒律,被媒体的渲染贴上了危险、保守等标签。实际上,伊朗是一个多民族的伊斯兰国家,不同民族的交融构成了复杂的文化基础。

伊朗的历史不乏入侵和战争,也不乏诗歌文学与艺术品。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1935年,“伊朗”取代波斯成为这一地区的称呼,意为高贵的。即使很多学术著作强调伊朗就是波斯,两个名称在大众的想法中仍然大不相同。这种现代国家与古代文明的割裂感是伊朗众多矛盾和悖论中最严重的一个。

革命与危机共存的时代,伊朗却在文化上绽放出色彩,比如萨迪的《蔷薇园》在宗教学、历史学和文学领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书中名言“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造物之初本一体,一肢罹病染全身”出现在联合国大厦门口。比他稍晚的哈菲兹将波斯诗歌提升到更高层面,用酒和爱的意象表现出精神的渴望。在他们身上,纯粹的精神和虔诚的信仰共同营造出与其他文化完全不同的美感。

在前言中,作者提出了新的形势对伊朗要求的几个问题:伊朗是一股富有侵略性的势力,还是受害者?伊朗的传统是扩张主义的,还是被动防御的?伊朗的什叶派是寂静主义的,还是暴力的、革命的?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贯穿于作者行文的始末。伊朗的历史是复杂多变,又灿烂辉煌的。从多民族融合、文化碰撞、战争动乱中走来的伊朗,既承载着古文明带来的底蕴内涵,又在现今局势中面临着危机。我们则应该摒弃偏见,以包容性更强的眼光正视她的历史与今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