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读完了这本书——《考拉小巫的英语学习日记》,打算写一篇小书评。
这本书是有一次在当当浏览英语考试类书籍时无意间发现的,当时正处于准备雅思的疲惫期,便买回来给自己打打气。
全书一共有六个部分,我是选择性细读的,着重放在了后三个部分——“我的奋斗”、“我的飞跃重洋记”和“人在美国”。讲述了作者考研——准备留学——出国留学这个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经验总结,也是我认为本书的精华所在。
1.
作者是英语专业出身,无论是考研选择翻译类专业,还是留学准备GRE,始终都在接触英语,慢慢也摸索出了很多实用的经验,穿插在自己的经历中分享给读者。尤其我最喜欢第四、第五部分的章节后面都会有【小贴士】,诸如“单词记忆有诀窍”、“口语训练有技巧”,都是很有针对性的,读者可以直接借鉴参考。
英语这个语言本身是很有趣的,世界上的其他语言亦如是。只是长久以来,似乎我们的英语学习都进入到一个怪圈——为了期末而学,为了考级而学,这样的结果是,要么让很多同学觉得学习语言是任务而非享受,并产生抵触心理;要么即使有很多同学可以考高分,却始终都没有灵活应用的能力。
我是从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的,系统地学习就是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到大学。在学校的时候我的英语一直是强势学科,高考时以148(满分150)的成绩告别了“为了应试而应试”的英语学习。那时候对自己的英语是充满自信的,直到大学期间去做世园会的志愿者,遇到很多外国人,他们会来找我问路,我才发现很多单词和句子在脑子里盘旋,却很难流利说出来,更别提和他们谈笑风生了。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的英语学习是有问题的,此前考试的次次高分与英语能力是不完全挂钩的。
想想看,我们学了十来年的英语,却依然不能完全听懂VOA或者BBC的常速新闻,依然不能在看电影时脱离对字幕的依赖,依然不能在见到外国人时流利地跟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依然不能无障碍地阅读英文通俗读物。那这十年,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
大学毕业我决定留学,开始准备雅思,自己也开始摸索各种学习方法。一直觉得,英文,或者其他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流而不是应试。如果仅仅把目标局限在通过某一场考试的话,那我们在准被得过程中所能收获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肯把眼光放长远,把一门语言的掌握水平定位到流利交流或者流利阅读,那么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在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它。而当我们本身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之后,再去准备任何考试都会事半功倍了。
想要熟练掌握一门语言,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所谓的15天学会英语、30天搞定口语之类的,统统都被我视为商家的噱头。我们学习英语,就像外国人学习中文一样,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必然要经历打好基础——尝试应用——不断纠错——实质提升的这个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急不得。
至于学习方法,虽说因人而异,但是很多内容是大同小异的。英语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而听说与读写可以各自成为一个体系,相辅相成。
听力方面,由于在国内生活没有语言环境,那么可以闲来无事的时候,比如坐公交、跑步、午休的时候听BBC和VOA。如果可以有整块的时间,那么就可以做精听,首先保证所有的字词和表达都能理解,之后进行听写,检查自己接收与反馈的效果。至于美剧英剧什么的,基本不能指望通过它们可以给自己的听力水平带来实际的提高,但是不失是一种打发时光的好方式,不仅获得了放松娱乐,而且还可以让整个耳朵处于英文环境中,顺便了解英美的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如果可以脱离字幕,那就更好了。
口语方面, 最好是可以先系统学一下音标,像《赖世雄美语音标》就是很经典的书籍。很多时候我们听英文时听不懂,并不是我们不认识那些单词,而是我们的发音和标准发音不一样,所以学习音标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打基础,或者仅仅是想有简单沟通能力就可以的话,那可以把音标练习放一放,先积累各种地道表达并试着说出来。无论是自己自言自语还是找个伙伴一起说,重点就是要不停地说、不停地表达、不停地练,就像我们学习母语一样,我们每天都在说,才会溜得飞起。还有一个小经验就是,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件物品或者是某个情景(比如点餐),我会在脑子里想怎么用英文说,如果会,那就ok;如果不会,那就查一查怎么表达,然后记录下来,多加练习。
阅读方面,练习听力文章的同时也是在练习阅读能力,除此以外,可以每天找一篇感兴趣的英文文章读,经济学人、Medium、纽约时报等都是很好的资源。面对一篇新文章,首先通读一下,并试着猜测不认识的单词的意思;第二遍阅读时,查清楚不认识的字词和表达的含义,让自己可以完全读懂这篇文章;第三遍阅读时,便要试着给这篇文章分层次,梳理脉络。当自己可以把文章思路分析清楚时,则说明这篇文章已经消化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这样做,那仅仅简单地获取一些新知识、认识一些新单词和新表达,也是不错的。
写作方面,一个是阅读时遇到好句子和好的表达,要注意积累和模仿,积少成多,用得多了也就得心应手了;另一个是,买专门的写作书籍进行系统训练,这个基本都是有考试需求或者工作需要的小伙伴才需要做。
其实学习的方法看起来真的是很简单又有点笨,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方法就是那么简单,并不复杂,而真正阻止我们进步的并不是我们没有复杂高深的方法,而是我们连最基本的方法都懒得坚持。慢慢来,比较快。
2.
这本书很触动我的地方,恰恰是我和作者有相似经历的地方,比如考研时的纠结、准备留学时的一头雾水、备考GRE/雅思时的煎熬,让我在看到那些文字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
尤其是看到作者等待Offer时的焦虑,就想起自己等到学校回信时的忐忑,不断刷新邮箱、不断去贴吧看有没有小伙伴收到Offer、不断祈祷希望学校快点回信儿,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心神不宁。在收到心仪学校的Offer那一刻,真的激动到哭出来,仿佛一切等待都是值得,一切煎熬都是浮云。那种怦然心动的心情,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所以在看到作者的这段经历时,自然而然热泪盈眶。
我很佩服作者的一点是,她自己准备了所有申请留学的材料并自己操作了整个流程。我在准备留学时,一方面担心自己在申请时出现疏忽和问题,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英文写作水平不足以应付PS、CV等材料撰写,所以偷懒找了中介。后来想想看,过程并没有我最初想的那么复杂,或许自己应该试一试的,这样的锻炼会更加刻骨铭心。如果有想自己申请留学的小伙伴,尤其是打算去美国的小伙伴,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