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过来洗手吃饭了!”
“妈妈,等我看完这个动画片!”
“再玩五分钟咱们就回家。”
“不嘛,我要再玩100分钟!”
“关电视,咱们该做作业了!”
“我关上电视,你得让我再吃一只冰激凌!”
……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很熟悉,相信大多数妈妈都为孩子讨价还价费过神。我的一位同事就很崩溃,原来她三岁的女儿最近事事讲条件,她一到家就得跟小家伙斗智斗勇,搞得疲惫不堪,身累心更累。
一大早,这位精明干练的职场辣妈就一筹莫展:
“她那小嘴巴巴的,绕来绕去你就掉坑了。这么小就这么自私,长大了可咋办!”
孩子讨价还价真的像自私一样,是品行问题吗?
其实,孩子开始讨价还价,说明他的自主意识在萌芽,知道为达到某种目的去努力争取了,这是成长的标志,是思想开始成熟的一个重要表现。只要家长能正确认识,采用正确的态度应对,孩子就能顺利度过这个特定时期,健康快乐地成长。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处在智力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前运算阶段,孩子开始尝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目的。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活动具有自我中心性,也就是他的出发点多半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思考问题时不善于分配注意力,所有的要求只能参照他自己的日常行为提出来。随着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权衡利弊的能力也随之增长,讨价还价行为也会慢慢消失。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讨价还价属于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活动,需要具有一定的同理心和创造性才能完成。所以,小孩子要完成一次成功的谈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孩子得懂得察言观色。开始提条件前,要先通过观察,判断家长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看眼下是否适合提条件;其次,需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找到对等的交换条件,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既要控制演技,又要权衡利弊,根据家长的反应调整期自己的望值。
你看,讨价还价还真的是个技术活儿,反映的是一个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水平。所以,善于讨价还价的孩子更聪明,有人甚至为认为,孩子善于讨价还价是家长的幸事,因为这样的孩子具有成为社交能手的潜质。
从另一个方面说,任何事情也不是单一的原因促成的,孩子过分讨价还价,除了心理成长这个因素外,父母不当的言行也助了一臂之力。
当发现孩子开始喜欢和自己讲条件时,你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忙于其他事情,或者“偷懒”不想多费精力管教孩子时,总是通过物质奖励来引诱他?比如:你乖乖去睡觉,明天奖励你吃冰激凌;你听妈妈的话去写作业,就允许你玩手机;你好好练琴,周末就带你去游乐场。正是你的一次次许诺和妥协,让孩子摸清了你的软肋在哪里,他会更加变本加厉的“欺负”你: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先谈好条件,一定要为自己争取点什么东西才会开心。
虽然孩子讨价还价不是品性问题,家长没必要如临大敌。但是也不代表你可以听之任之,凡事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如果父母处理不当,也会留下严重后遗症。
一旦孩子习惯讨价还价,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第一个危害是家长的威信受到挑战。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导者,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如果在一件小事上孩子都和你谈条件,时间长了,你这个家长还有权威吗?平时你怎么跟他沟通?遇到原则性问题你怎么管教他?
共青团湖南省委统计了长沙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受理的1276万个求助案例。结果发现,亲子沟通不良是导致问题青少年的主要原因,在上万个家长求助案例中,46.2%的家长已经严重丧失与孩子沟通的能力
第二个危害是孩子做事情越来越被动。一旦习惯于讨价还价,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一个额外的目的。如此下去,孩子便不会出于强烈的兴趣去学习新东西,不会有探索精神,更不会有责任心和同情心。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而且“不谈妥条件就不做”。
第三个危害是伤感情。家长和孩子谁也不能保证每次讨价还价都皆大欢喜,家长心情不好、疲惫的时候,很容易失去耐心,谈崩是常有的事。家长生气,孩子委屈,一次次无谓的兵荒马乱,带来的感情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那么,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讨价还价呢?
首先,父母要坚持原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要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可以讲条件,有些事坚决不可以。比如,去学校是为了学习,不但不能谈条件,还要珍惜这个机会,现在不吃学习的苦,长大了就会吃更多生活的苦;吃药是为了身体快好起来,良药苦口利于病,如果药太苦咽不下,可以加一粒冰糖在嘴里。
第二,有技巧地让步,建设性地讨价还价。在成人世界里,好的谈判、协商技巧,不是为了逼对方让步,而是为了实现双方共赢。和孩子打交道也一样,要教会孩子寻找“共赢方案”。
做到这一点其实挺简单:不要只告诉孩子“你不能做什么”,而是告诉孩子,“我们要一起做到什么”。比如,放学后孩子想去广场滑轮滑,你可以告诉他,要保证爸爸回到家就吃饭,现在回去时间刚好够用,如果你想在外面玩半小时,时间就来不及了。接下来,你可以跟他商量,愿意在外面玩也可以,为了争取时间,回到家他必须分担家务,比如摘菜、摆盘子等。
时间长了,孩子会形成一种“建设性协商”的思维模式:想要讲条件的时候,就会尝试一个折中的方案。这样,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换位思考”。懂得“换位思考”的孩子凡事从对方角度出发,在集体生活中更少受到伤害。
第三,抓大放小,温柔地坚持。孩子讨价还价,家长不可一味妥协,也不可全部拒绝。重大原则性问题一定要拒绝,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可以适当让步,给孩子一些自主的空间。比如,你说:“先收玩具,再看动画片”,如果孩子央求先看动画片,再收拾玩具,可以做适当让步,只要孩子能把玩具收拾好就行了。
有的孩子有时候比较难缠,会得寸进尺地提要求。没有特殊情况,一旦做出让步就要稳住,不能再给他反悔的机会了。家长坚持并不是非要和孩子闹僵,而是让他们明白你的立场。你只需语气温柔地将规矩反复重复,孩子便知道谈判失败了。
励志达人刘墉说:“从小讨价还价,长大失去原则,该讲情的时候讲理,该讲理的时候说情。”
一个人小时候可以讨价还价,可是在成人世界里,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我们只要活着,就只有努力的份。面对一个喜欢讲条件的孩子,父母只有摆正态度,正确引导,让孩子在讨价还价中得到成长,尽快走出这个特定时期,你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