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为了调休而要上班的星期天。因为特殊情况,我需要在外面待一天,想要不花钱或者花小钱去打发时间不容易。
我的一天预计是上午去公园年票范围内的某公园,中午去某个咖啡馆,下午再去某个公园年票内的公园。然后公交回家。
这一趟最大的花销应该就是咖啡馆的咖啡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京的咖啡馆比上海的均价贵不少,而且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咖啡馆”。
不过现在一些隐藏在胡同里的,面积不大的咖啡馆也开始露头,虽然价格上还难以赶上上海那种动辄十几二十块的咖啡。但也算是在往低拉均价了。
中午来的是南城一条不怎么出名的胡同里,开了一年多的咖啡馆,这条胡同对我来说有点意义,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两年左右。
从外面看,咖啡馆里的灯光昏暗,推门进去,只有一个短发女生,坐在吧台里面,一只手抵着下巴,另一只手在划拉着电脑,眼神涣散,无聊二字就要冲破天际。
看到我进来,女孩像废旧的机器人通了电一样,一下有了活力。但感觉我不是那种热络的顾客,又恢复了冷静,尤其是我只点了一杯18元的美式,更是只有职业热情而没有发自内心想交流的热情。
咖啡馆里,最尴尬的时刻莫过于只有一位老板和一位不爱沟通的顾客了吧。两个人相处在3,40平米的房间里,哪怕坐在对角线上,也不曾对视。
今天说的就是这位老板,短发姑娘,25到30之间,个头不高,瘦削,口音肯定不是北方的,但南方哪里的也不好说,毕竟没怎么交流过。
我仿佛看到她在春节回家后的场景:
下了高铁之后,她熟练的叫了一辆网约车,高铁站只是在名义上叫这里的地名,但距离她真正的家还有40公里,拼车是唯一的选择。
10分钟后,汽车姗姗来迟,是一辆SUV,这种suv看起来外表硕大,但内部的结构特别糟糕,特别是后排,三个人挤在一起每个人都有部分位置与另外一个人重叠。
很不幸,前排已经有一个人了,后排另外一个姑娘也不瘦。她是第三人。还好今年在家带的时间短。只有随身行李包。车的后备箱都满了,第四个人要是带着行李,那还真难说。
上车后,要去汽车站接另外一个人。这是后排二人组最后的舒适时光。
她看着并排的姑娘,似乎有点眼熟,姑娘也看她一眼。两人眼神一对,都觉得彼此应该认识。
她先开口:你是六中的嘛?
姑娘:不是,我是十三中的啊。我觉得你眼熟,你是不是认识XXX?
她:不认..好像有点耳熟,但一时想不起来了。
话题刚想被甩到高潮处,但骤然冷却。空气中都是尴尬的气息。
嗯,空间改变时间的状态,只好归结为平行世界的她们相熟。此时总要有个人打破。
司机:“一会回去走不走高速啊?”
前排和姑娘和她异口同声:
“走”“不走”“都行”
司机笑了:“等接到最后一人再说吧”
中午时间,去汽车站的路上开始堵了。她看着窗外的车流,有一辆车尚未擦去积雪,混合着灰尘,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她想,也许我的颜色也看不出来吧。
看到第四个人了,也是女孩,旁边一个大箱子。这下车内的磁场开始扰乱,每个人都不太高兴。因为没有位置了,这个箱子带来的终究会是一个人的不乐意。这个不乐意的人属于行李体积最小的那位。ta将抱着自己的行李。
她想,幸亏我没带箱子,自己的包本就打算一直抱着,这也没什么难过的。
第四个人上车了——在一番明争暗斗后,副驾驶的哥们不幸成了抱箱子的人。而后排三人也没好到哪去。座位拥挤,互相重叠,冬天衣服厚重。呼吸都困难。
司机照例问了“走不走高速?”,顺风车不会默认走高速。完全看协商结果。
走高速要加40块钱。一人10块,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都不一样。有人穷,但愿意出,有人富但不愿意出。很难统一。
不过还好这次达成一致很快,大家都不想在车上耗着了。于是纷纷同意走高速。
车子仓促的吼叫着,向前方奔去,乘客们都在语音,应该是给自己的父母,大意就是快到家了。语气冷静中带着激动。
她也不例外,报完信息后,她不免想到,这次回家,能跟父母和平相处几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