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的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辅导作业的时候的“鸡飞狗跳”,孩子不听话时的打骂指责,有些孩子承受不了压力,选择自杀或者暴力。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糟?
如何管教,才能培养性格好、有责任心、懂事的好孩子,建立和善有爱的亲子关系?
如果你着急找到答案,那么有一本书就非常适合你,那就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光看书名,就很应景,家教中的很多问题,要不就是孩子不愿意说,要不就是他们不想听。
这本书很厉害,不仅仅在于它荣登美国家教类图书榜第一,还在于它把育儿这件事,说得很实际、很有趣。
无数的场景对话、卡通漫画、练习题,都让这本书的可操作性特别强,光看案例,就能找到很多拿来就能用的话术。
本书的核心是帮助家长用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学习这本书的精华。
1、理解孩子的感受—提高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吃饭?为什么会打弟弟妹妹?为什么不愿意去学校?你以为孩子就是不懂事,但你去探究过心理原因吗?
这些问题直接反应:你到底理不理解孩子?
我们还经常去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妈妈我很热。
妈妈:热什么,快点穿上外套。
孩子:打针太疼了,我不想打针。
妈妈:一点都不疼。
我们大人都忍受不了长期被否定的感觉,更何况是孩子?否定多了,他就会怀疑自己。
其实孩子的世界并不复杂,什么样的感受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行为?比如哥哥看到妈妈陪妹妹更多,就会在心里厌恶妹妹,或者表现很差来吸引妈妈注意。
他们不会表达,如果大人能够学会理解孩子的感受,就能帮助他们面对负面情绪、自己解决问题,作者提供了四个帮助孩子面对感受的技巧。
一、全身心倾听孩子
你是不是嘴里和孩子聊着天,眼睛却很诚实地盯着手机?孩子不傻,你有没有真的关注他,他能感受到的。
二、简单地回应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说完感受之后,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问孩子为什么或者提供建议,但这样并不好。
比如,当孩子说:“我很讨厌这个数学老师。”你如果立即问他说:“为什么呀?”他还得边难过边总结原因,还要担心自己的原因不被你接受。
回应的时候,用“哦”、“嗯”、“这样啊”这些简单的词就够了。
举个栗子
孩子:有人偷了我的铅笔。
妈妈:哦!
孩子:我吃饭之前都还在桌子上呢,一回来就不见了。
妈妈:是这样啊
孩子:是呀,我想到了,以后再离开桌子的时候,就把文具盒放到课桌里面,这样就不会丢啦。
妈妈:嗯,这样很好啊。
孩子也是有学习能力的,能从一件事情上学习,如果我们一下就劈头盖脸地抛给他们建议,就等于是剥夺了让他们自己学习和解决的机会。
三、不要认同孩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比如说,孩子告诉你:“英语才打60分,我太笨了。”你不需要说:“嗯,你觉得自己很笨。”这就没意思了,孩子真的就会觉得史上无敌笨了。
你可以转移到另一种感受上:“英语成绩没有达到你预期的结果,感觉很失望吧?”
四、让孩子画出感受。
当孩子特别难过的时候,有时候会没办法沟通,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释放情绪,缓和一些心情。
比如扔枕头,扔飞镖,捏陶泥,还可以让处于负面情绪的孩子去画出自己的感受。
作者有一次看到儿子很愤怒,于是就让儿子把这种感受画出来,儿子三下五除二就画出来了,作者又连续给了他几张白纸接着画,等他画了几张之后,作者也震惊了,因为儿子说:“妈妈,我不想画不好的感觉了,我现在想画下好心情。”
你看,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很快就可以释怀。
所以,当孩子在向你抱怨、传达负面情绪的时候,不要忽略、冷淡,更不要否定,而是全身心倾听,并且积极给予回应。
2、描述性赞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什么是描述性赞赏?
如果你女儿今天学会扎头发、穿衣服了,你可能会说“宝贝,你好棒啊。”这是评论性的赞赏。
如果用描述性的赞赏,你要这样说:宝贝,你今天已经会自己扎漂亮的头发,还把衣服穿得很好,真的是很不容易。”
描述性赞赏,就是先要准确描述孩子的正确行为,再进行表扬。
分为三步:
第一步,描述你所看见的。
第二步,描述你的感受。
第三步,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成一个词。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你儿子经常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刚刚却收拾得很好,机会来了,必须要乘机赞赏一下,因为恰到好处的赞赏可以引导孩子的行为。
按照前面的三步骤:
首先描述你所看到的事实:我看到地上很干净,你把玩具都收起来了。
然后描述你的感受:我觉得特别舒服,特别整洁。
最后再把孩子的这种行为总结成一个词:你看你把所有的玩具都放在了盒子里,并且进行分类,这就是“有条理”。
描述性赞赏会比评价性赞赏更容易被孩子理解,更能引导他们去重复这种良好的行为。
3、用另外的方式替代惩罚——改善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
我也问过很多家长,为什么要惩罚孩子?收到的答案是“不罚他们,他们哪知道自己错了,下次还会这样做”、“老话都说棍棒出孝子”、“我打他,是因为这是他唯一能够理解的管教方式”。
我觉得,这些都是借口。
惩罚教育之所以还在大行其道,主要是因为家长的懒惰——孩子出现了问题,家长懒得苦口婆心去讲道理,懒得去沟通,没耐心等孩子慢慢变好,懒得去学习管教方法。
“你再这样,我就打死你”、“给我跪一个小时”、“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祸害”,惩罚既能让我们发泄,还很简单。
但无数的事实证明,纯粹的打骂,长期来看,效果并不好,孩子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并且越打越油。我还没有见过被打得很乖的孩子。
既然惩罚没用,我们不如试试作者提供的几种代替惩罚的方法。
一、给孩子提供选择。
我们经常给给孩子下命令,孩子内心是反抗的,谁也不愿意被命令、被控制地去做事。
要尊重孩子,就要给他自主选择的权利。
我有一天就心血来潮地试了一下。孩子在看电视,我看到茶几上乱七八糟地摆着他写完的作业本、书和笔,我本来想像平时一样命令:“源源,快把东西捡好了再看电视!”他一般会回答“好吧”,但不会马上去收拾。
所以我想试试书里的方法,跟他说:“源源,桌子上好多东西,你是想现在收起来还是待会收起来?”
我没想到的是,源源马上回答:“现在收起来”。语气上也并没有不乐意,说完就开始收拾,放进了书包里。
二、让孩子去体验不当行为带来的后果。
比如你每次带孩子出去逛超市的时候,他要不闹着买这个买那个,要不就是他在前面跑、你在后面追。
那你就告诉他,如果想一起去,就必须不哭不闹。当他再闹得话,你就不要带他去,这就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三、明确表达你的不满。
“每次出去你都到处乱跑,我觉得很生气”、“给你买的玩具几天就弄丢了,让我很不开心”,这样孩子可以更明确知道你在为什么而生气。
四、表明你的期望,明确引导良好行为。
我希望你跟我出去的时候,能够牵着我的手,不要到处乱走。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孩子就像一只洁净的玻璃杯,拿过它的人会在上面留下手印。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脏,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还有少数父母将孩子的童年摧毁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尽量用这四种方式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将孩子的童年变成碎片,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暴力却不在其中。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与我们为敌的,我们千辛万苦生下他们,也不是为了互相伤害的。
他们还小,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与他们相处,用科学正确的方式管教和引导他们。
—作者—
五月笙:微信读书签约讲书人,有书、新世相等平台签约作者、国家心理咨询师
持续分享「独特思考」「读书方法」「高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