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情怀:世界共存共享的建构设想——读《天下的当代性》

“中国是个故事,而天下是个理论。

天下固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概念,却不是一个关于中国的特殊概念,它所指向的问题超越了中国,是一个关于世界的普遍问题。天下指的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世界。如果把天下理解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则意味着世界的世界化。

世界史是一个可疑的概念。人类尚未做到“以世界为世界”,因此,作为世界之世界尚未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史是一种误导性的虚构。

真正的世界史必以世界秩序为开端去叙述人类共同生活。世界秩序不是某个霸权国家或列强联盟统治世界的秩序,而是以世界共同利益为准的世界主权秩序;不是一国为世界建立的游戏规则,而是世界为所有国家建立的游戏规则。世界至今尚未变成天下,真正的世界历史尚未开始。

未来虽不可知,却无法沉默,那么,一种具有普遍善意的世界秩序就是更值得想象的事情。”

—— 赵汀阳

最近啃完了一本对我来说不太好懂的书,《天下的当代性》,一部政治哲学专著,作者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欧洲国际跨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还有许多访问学者的名头,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政治哲学。以上的摘录,就是这本书最精要的概括。大概只有用学者自己的话,才能更好地表达这本书的宗旨。

我几乎从未读过这类书。为什么要读这么一本和我的兴趣基本不搭界的书,或者可以解释成机缘巧合,恰好看到这本书的推荐,说起这本书的深刻思想和天下情怀,让我有些好奇,又恰好有些需要填充的时间,于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阅读领域。

事实上,书不算难读,也的确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让我了解许多过去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知识。感受可能是初级的,理解大概也只能是初级的,我还缺乏对相应的专业领域的了解,仅仅是“天下”这个非同寻常的概念的提出就冲击了我的认识。一直觉得这个词是来自一些文人对家国对世界的主观认识,也一直觉得这个词更多的是文学上的意义。但这本书从政治经济学、哲学、考古、美学等等多个角度分析天下体系的提出和起源,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并透过周朝的统治实践,推导至世界的发展过程,解释了天下体系的建构逻辑,大胆预判当今世界为什么需要天下体系,其实现的可能性和基本架构。

全书只有四章,但内容很丰富,大量引用史料、历史考证结果,对比分析中西方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学说,有许多内容只是提到了相关理论的概念,并未展开论述,需要做一些延伸阅读。但总体上来说,这本书语言流畅,观点清晰,有专业性,但没有专业到门外汉完全读不懂的程度。当然,我的理解可能只是一些印象,一些接触新的领域留下的基本概念,比如对孔子老子荀子等的观点的新认识,比如用漩涡模式解释中国历史上对中原争夺的内在动力,比如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古时就有一国两制的治理方式,汉民族从历史上就一直在与其他民族融合,比如文字作为知识文化的承载和传播工具对确立权威的作用等等。这些认识,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脑海中固有的知识,检视哪些其实来自想当然,哪些来自了解的不客观不全面。

总体回想,看这本书的收获,主要是四个方面的观念被刷新了。

一、天下概念的由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构想提出

天下概念以及唯一现实的实践来自存续800年的周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弱治强以小治大却延续最久的时代。周朝通过礼乐制、分封制等方式维持统治,核心是各个分封的诸侯联合在周朝的统治下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说,周朝“天下体系”的政治逻辑是,必须保证各国加入它的好处大于独立在外的好处,形成各国在利益上的互相依存和互惠互利,发展普遍有利于各国的公共利益、共享利益和公共事业。这个体系下,没有内外之分,古人所能理解的天下范围,莫不归于这一统治。天下不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不仅仅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把各民族各邦国连接在一起的力量。

那么,如何看待当今的世界格局?现在的世界政治,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不如说是强权国家不断试图控制利益纷争而受益的过程,并不存在真正的合作。所有的利益都没有超越每个单独的国家,始终关注的是解决外部问题,联合国不过是个没有强制力的松散的联盟,不能真正约束和监督各个国家。天下体系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外部与内部的区别,没有边界,亦即所有的国家都是内部问题,需要从解决内部矛盾的逻辑出发进行通盘的考量。站在天下的视野看世界,需要处理的是世界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共存共享,如何确保整个世界而非某个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二、看待中国历史的不同角度

中原文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在数千年的历史朝代更迭中,每个周边的国家、各个阶层都想要问鼎中原,建立自己的统治王朝,用中原的文化来承载和传播自己民族的文化?这里面既有从地理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原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物产,更有着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字和文化知识形成的权威力量,这也让每一个统治者不惜更改历史来确认统治具备那个时代合法性——亦即权力来自天道、神授或者其他的解释。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在书中第二章着力于梳理和重建中国的历史性,提出了“旋涡模式”,将中国的生长方式解释为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历朝历代逐鹿中原,正是这一模式作用下的结果。而天下体系是化解旋涡冲突而兼收并蓄的最优制度,两者配合而形成了百世不绝的基业。

三、对世界大同的认识、对变与不变的认识

这是最能体现哲学思考的部分。在对中国历史的分析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就已经阐明的道理,即和与同的区别。和是兼容并蓄,承认多样化,包容多样性,是多种文化多种民族的和谐共处。而同则是单一的,没有差别化和兼容性。同样的,自古的中国哲学思想就已经确立起对变化的认识,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是在变化中追求和而不是强求同。从这个角度讲,用西方的历史学、政治学研究方法来套中国的发展历程不能说完全准确,中国和欧洲历史发展的走向如此不同,现在我们对国家对政治的分析理论均来自西方,他们基于欧洲发展形成的国家政治逻辑和中国很不同,难以概括和描述中原朝代更迭及其文化发展。更重要的是,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天生优越的,“和”意味着每一种文化应有其平等的地位,并无优劣之分。宗教也好,信仰也罢,不是一统天下就能解决问题的,当今世界需要的是一种更高的原则,一种能够容纳各种互相冲突的文化的政治体系,才能够解决世界的问题。

四、天下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及与现代发展的关联

既然国家政治与国际政治不等于世界政治,世界的外部性和内部性一直存在,霸权主义是否会最终衰落?人类社会的未来能否建立起基于共生的现实需求形成的互利共享的天下体系?会有一个超越国家之上,将所有国家纳入内部的制度体系吗?

作者认为,中国周朝创制的天下体系对于古代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而言过于超前了,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制度优势。而当今世界面对的是互联网技术主导的全球化趋势,新的规则和制度正在形成。从现代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作者分析预测世界将会走向“无外”的内部化过程,未来,技术、资本和服务三位一体的结合,就是新权力,甚至将具有明显超过国家和政府的控制能力。未来天下的形成可能就要依赖于全球金融系统、技术系统通过互联网建立起来的对各个国家的约束性。技术的发展倾向于为客户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周到的服务,而客户对无处不在的技术服务越来越高度依赖,这恰恰会形成权力的来源。作者还认为,技术自身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人类文化能够控制技术的层次,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这反而使得全球一体化成为可能。


总之,在这本书里提出的天下体系,并非理想主义的幻想,它没有许诺人人幸福,只是一个有望保证和平和安全的体系,其制度安排的关键在于使竞争或敌对策略无利可图,更准确地说,使任何试图摧毁他者的行为都无利可图,因此能够确保使共在成为存在的条件。天下体系不是统治体系,更像是一个监督体系,监督所有国家在利益共同最优化条件下的共存共生共享,建立一个以共在为原则的世界存在秩序。

当然,书里还有很多对我来说不是很容易理解的新概念,还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有对世界趋势的分析和对技术发展的认识,都值得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很高兴我看了这本书,接触新领域的过程挺有意思,扩展了我的视野,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