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阿凯闲聊,他说最近店里上了新款耳机,cca的ckx,推荐我试试。刚开始我不是太感兴趣,一是CCA两款当家旗舰我都有了,没必要再购入一款比旗舰便宜的塞子;二是ckx是个圈铁塞,我个人喜欢纯动铁,所以就没听他的。但是当时我已经对这款塞子提起了很大的兴趣,因为阿凯不轻易推荐给我塞子,一般都是我想要啥,他去找货,这次主动推荐,想必这塞子还是有一耳朵的。
这不,前几天,定了款塞子,迟迟不出货(不点名了,哈哈)。就跟阿凯说,要不换了吧,正好准备换几条线,加上ckx,价钱差不多。昨天到手,听了一天,这塞子,太上头了,原谅我想不出什么别的词来形容它了,写点东西分享一下吧。
一、包装
不得不说,cca的包装真的是他们家一直以来的槽点,这包装风格,毫无设计感可言,这风格,有种让我签合同的感觉,太简陋了,开箱毫无仪式感。坐在沙发上听着塞子泡脚,才发现内部包装忘记拍了,其实还是白纸板加泡沫套着耳机本体,底下还一个白纸包装着线和耳套。怎么样?有画面了吧?不用我拍了吧?
二、内容物
原装线个人感觉还可以,我没试,质感不错,用料也足,柔软度尚可,值得吐槽的是线有点细。那个麦克风,真的,塑料感太强了。(我要的无麦版,阿凯这家伙给我发的带麦的,那就别怪我吐槽了,我猜他就是知道我肯定要换线,给我无麦的也是浪费,嗯,一定是的。)
耳帽质感相比自家旗舰cs16的原装耳帽,质量有所提升,最起码厚实了许多。cs16的原装耳帽,说多了都是泪。
不过话说回来,cca主打的就是性价比,就连自家的旗舰c16和cs16都不过区区几百大洋,还要啥自行车???这些都是次要的,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声音素质好才是王道。
三、外观
用料厚实,比较压手,官方说是手工打磨,这个我无从考证,但是放在手上轻轻盘完,手感的确出奇的好!而且这种磨砂处理的方式,不会让塞子变成指纹收集器,沾上汗渍和油渍时也不会很明显,好评!
CKX外观设计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体积非常小!可以很轻松的戴进耳朵比较深的部分,搭配一个低频塞,耳朵与塞子的密封性会变得很好,从物理便可以收获不错的听感。
具体有多小?让我们来对比一下cca自家的旗舰cs16
四、声音素质
CCA作为一个小众品牌,比较为人所知应该是从c16开始的,但即便它以扎实的做工,优于其他品牌同价位塞子的性能脱颖而出,但依然逃不出被人指责堆料的命运。
但CCA貌似有一份执拗的死不悔改的倔强,这次的CKX依然是多单元动铁,单边六颗动铁单元负责中高频,而且还加了一颗10mm的同轴复合动圈,官方描述是负责中低频。
我真的纳闷,如此小的体积,是怎么把这么多的“料”放进去的?这些动铁单元,真的都会工作么?
但当我真的听过这副塞子以后,我发现我多虑了。
此次搭配的前端是爱国者的eros q2,小q二代声音在同价位前端里还是很能打的,偏暖的调音,均衡的三频,纯澈的声音,都比较难得。
我平时听流行比较多,在长达一天的听感测试中,分别听了纯器乐伴奏(纯钢琴、纯吉他)的歌曲、典型编曲的流行以及复杂大编制编曲的流行,可以说CKX完全可以无压力演绎。(我真的不听交响,就别难为我了,泪目。)
高频:声音柔和不刺耳,器乐还原度高,各乐器配合舒畅顺滑自然,唯一欠缺点亮度,有点发闷,不过日常杂食完全够用。
中频:不得不说,这几颗动铁单元真没白“堆”,哈哈,人声几乎无毛刺感,贴耳靠前,且比较集中,属于相对纵深的听感,由于动铁的加持,有一定的残响,比较舒适。但是人声和器乐分的比较开,整体调音风格偏监听。略有齿音,还原度和解析度过高了,周围环境安静的时候,连歌手喷麦的声音都依稀可以听到,当然,这个算不算缺点,见仁见智吧!
低频:这个真的值得拿来说一说,经过那一枚同轴复合动圈的加工,CKX低频的量感非常多,加之上文说的物理听感提升,双耳一直保持被填满的状态,低频量大,不会过度集中,整体松紧度保持的很好,不会让人感觉轰头。但是下潜的不够深,回弹较弱。
总结:通过官方给的上图,不难看出,CKX整体调音偏流行,而且三频细腻顺滑是它的一大特点,这一点也是我听过的诸多同价位或者高于此价位的塞子所不具备的特征,整体听感就像炎夏的一支奶油甜筒,冬日里的一杯热巧克力,非常丝滑,比某芙还要丝滑,哈哈。所以这款圈铁塞子,并不像市面上一些其他圈铁塞一样,圈铁衔接度欠佳,听起来有点突兀,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赞扬的!然而,有可能是调音过于注重顺滑度,从而忽略了声音之间搭配的独立性,除了人声相对独立以外,其他声音都有一定的音染,但人无完人,何况塞子呢?这款官方售价只有398的塞子,还要如何要求它呢?它的表现,已经超出同价位的水准很多了!不得不说,在hifi随身听日渐远去的今天,cca还有着一颗认真做产品的心,且价格能让大多数消费者承受得起,拥有着极致性价比,真的是非常难得!
以上。
老六
2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