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是孤独的。但人一直在寻找一种身份认同。主动的,被动的,乐此不疲。微信是个好东西,发挥了身份认同的作用。你忽然被拽进到一个圈,一个群,一个漩涡。像是一颗石砾,投入湖心,涟漪泛起,波边扩散,无穷无尽,神奇荡漾。你看,你听,你问,你答。你艾特某人,某人艾特你,有时甚至不知是男是女。
屏幕上的链接,只需指尖轻按,即刻带你深入世界,深入人心,深入虚实。时间如沙斗间的沙砾,无声无息,悄然滑落。地球一直在转,转到我要点灯拉帘,晨昏交替,月移星转。
加入第一个群是在几年前,退休的德国老板来北京和昔日同事聚会,席间杯盏交错,气氛热烈。一位钢铁侠(此哥名字带钢,做过钢铁行业)为大家建了一个群:我们I&S 人(Industrial & Service:我们以前是工业装备服务集团)。初次把大家拉到一起,众人无语,只是不停地发表情包。有美女跳水走光的,小狗淡定数钞票的,还有众熊猫跳健身操的。要么就是拍全景照片,中途手抖,把某人的脸错成两半。看后每张平板脸变成包子,笑到脸抽筋。大家本来就是一个相亲相爱的集体,因着这个群,胶着粘固得更牢。最开心的是有人过生日时,一大早就会蛋糕鲜花飘落,美言甜语齐发。
群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点从某位上海同事发动的投票号召就可以看出。一位上海同事的女儿做了一个公益项目,为山区孩子募捐,参加人气志愿者评比活动。我们万众一心,全力支持,投票加扩散,最后小女子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群体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个人力量之和。这真是社会化机构的意义所在—整体优于部分之和。
跨界群众,身份自由。曾经高于生命与爱情的一种奢望-自由,每天挥着小手招呼我。我穿梭于众异的大小群中,时而武装成教育虎妈,时而变身摄影菜鸟,时而扮演理财顾问,时而出演全科讲师(语数英,理化生,心史哲,皆需上口),时而严肃认真,时而活泼娱乐。身份和归属,分分钟切换。奔波着,劳碌着,与群众打成一片,不知悲喜。
忽然一天,我被莫名拖进500人的群中,没有任何先兆和征求。我双目圆瞪,感慨群主的不凡!此群名为罗莉.中国美.文化交流1群。有时有晚间分享,各种鸡汤干货,强筋健骨,外带红包奉送,满满的正能量!只是我仍似局外人,不知如何互动。
有时不足十人的群,因为一两个不和谐的声音,有些人常常失语,不愿冒泡。于是会有人揭竿拉旗,另辟山头,建群做主。群主这个官,来之最易。原来的群便如沉寂的山谷,只听到偶尔的空谷回音。你是否曾深陷这种群中呢?
有些群,我只是个摆设。想退出,又不好意思。设成消息免打扰,安静地远远地走开。
最强当属北京市朝阳群众,福尔摩斯般的睿智,加贺恭一郎一样的机敏。举报明星吸毒,各类案件,神秘迅速。行走朝阳区时,请自重,没准与你擦肩而过的就是便衣举报。
再说我入的最与众不同的群,当属好报30天写作群。除了群主胡霜和报大人不用交作业,我们人人每天有任务,每日500字的文章,坚持30天。拜读欣赏了不同题材的文字,初解了不同行业背景的群员,自己的一管热血,喷涌激流。原来生命真的如此自由,又如此的如梦如幻。芸芸众生,我们这一群人在一起,是很深很深的缘分。孤独拥抱着孤独,深深浅浅地同行。
于是哲学的问题不请自来:我是谁?来自哪里?去向何处?我就是我,来自尘土,归于尘土。我学着俯身,低向尘埃,奋不顾身地扑向大地,栖息在尘土中,等待拥抱更多的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