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衣服都是某宝某多,怎么了?

在网上逛到过这样一个话题:逛拼多多的一般是哪些人?

某网友回答:

几乎都是女大学生,因为她们没有钱,品味低,还想打扮自己。

“这个消费区间的人群,被电商系统打上了低价人群的标签,经过分析各种行为后,做成了大数据。

女大学生没钱可能是真没钱,可怎么就等同于品味低了?

每个女生因为经济能力不同,坚持用自己的钱,选择不同方式去打扮自己,这不丢人。

丢人的,是那些随便用金钱作为女生的价值符号,像买东西一样,评估她们市场价值的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消费社会》里,鲍德里亚说:

“无论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确切地说这是因为它们对应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女生对商品的消费,变成某种符号意义的需求,而不是看她们对具体的使用价值的需求。

意思就是这个社会,把女生分为了三六九等,只有最高级的女生,才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贫穷女孩就应该整个人朴素到过头,平日里护肤品不舍得擦,面膜不舍得用,衣服能穿则穿?

一个女生,被轻视还是被尊重,被厌恶还是被仰慕,和他身上穿的衣服的价格有过大的关系吗?

狄更斯在《远大前程》里曾说: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要有凭有据才能作准。为人处世,这是头一条金科玉律。

节选公众号伴生读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