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是一个知识不太丰富的人,但我通过阅读和思考过别人的知识之后,仍想“硬着头皮”谈一谈知识。
昨天我写完每日的锤子小记顺手在微博上更新后,我竟然无脑的抱怨了一句:工作之后感觉没有整块时间学习了。
今天继续阅读后,我尴尬的一笑:哈,这真是打脸的事儿。为什么打脸我后面会谈,首先我想说明一个事实:如果今天没打脸,证明相对于昨天,没啥成长。
现在谈一谈正题:为什么工作之后仍要学习“知识”。从认知上我们先尝试问自己两个问题:
✔每天都洗脸、洗澡,你坚持过洗脑吗?
✔你学的“知识”是啥?
嗯?很奇怪!我们每天都会刷牙、洗脸、洗澡,是因为什么?因为不保持干净就会脏啊!所以要洗。我们的脑袋瓜也是一样,不洗,怎么保持干净?怎么保证功能更好?读了那么多年书,我们不是一直都这么洗过来了吗?为什么工作之后不洗了呢?
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都在学知识,“知识”是啥?百度的解释一大堆(不代表错),李笑来的解释更接地气(或者说更具指导性意义)——知识就是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好的决策且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的信息。只要不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信息,就不是知识,只是“信息”。那么单从定义上看,工作之后就不能停止“知识”的学习啊!
又,我们过去十几年读书学的是知识吗?当然是!可为什么会出现有的人认为“读书没用”、有人却讲“后悔年轻的时候没多读点书”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呢?下面先看一张图: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罗列出四种情况:
✔短期有用的知识
✔长期有用的知识
✔短期没用的知识
✔长期没用的知识
第一种和第四种可以整合为一类,第二种和第三种可以整合为一类。看完图你就会发现,为什么这两种人会出现认知上的分歧:他们在思考知识的价值时,忘记了思考时间这个维度!有的知识你在短期内是看不到价值的,如果没有这种认知,我们可能会错过很多学习机会——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嗤之以鼻,“因为你早就知道了”,事实的确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你“恍然大悟”得出的道理,早就存在于各处了。人就是这么奇怪,越简单的真理越容易忽视,越容易往反方向走(嗯,我明白这个道理是有点晚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明天“更好”,那么通过多学习“知识”来让自己升级一定是一个上好的决策。因此,离开学校之后,你觉得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学习?
回到最开始我所说的“打脸”,因为我抱怨“实习之后没有整块时间学习”了——哈,这确实可笑,为什么?因为事实上我们从来就没有整块时间学习过啊!我们所谓的“整块时间”,你想想,不也就“一节课45分钟”吗?我们何时一周只上语文课、一周只上数学课了吗?所以说,时间本就是碎片化的,只不过是实习之后的学习环境变了、学习的方式改变了。
再说,“社会大学”不也是人人都要读的大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