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生活

要谈论文学活动中的美好生活,首先我们须得理解美好生活的含义。所谓“美”,可以理解为一种审美,是从美学意义角度对生活的审视;而所谓“好”,是一种肯定,我把它理解为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自我价值和社会存在。而文学正是以一种活动的形式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在无形之中给予人们诗意情感的享受。

那么,文学究竟何以影响人们生活的美好呢?首先,我们得从人类本身的特点来分析。除了食色之性的相似外,人与一般动物的一个显著的区别还体现在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追求心中所想,而美就是其中之一。动物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单一的,且大多出于生理的本能;而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化的,是有选择的,是有联想性的。“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面对同样的一片草地,也许在羊群的眼中,这是丰富的事物,引发的却是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佳人之思;享受同样一片春光,也许对动物来说是个适宜生存的舒适气候,激起的却是李白“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文如泉涌。物质世界的普通物象引起的是人们主观层面的文学创作,使人们展开文学的活动,这就说明了其美学的价值。这种由现实事物引发的文学活动是经过了人主观能动的思考、诗意情感的联想、富有个性的表达产生的,它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是一种带有理性与感性品格交织的深层美学意蕴。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到“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而文学活动这种具有意识形态的审美精神活动,便是一种“无所为而为”,所以朱光潜的观点也印证了文学活动作为美的生活的承载价值。

此外,相对于有限的生命,文学的永恒性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能够以另一种形式穿越时空,延续不绝。因此,众多仁人志士都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创作以实现对生命的超越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再创造。

正如司马迁忍辱负重作《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见,文学传世的魅力是司马迁经历人生大转折后支持他不断追求的不竭精神动力。

除了在文学活动中充当作者的角色,发挥创造的“本质力量”,作为读者的个体也能在文学的世界中挖掘美与价值。人以阅读的方式加入文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审美和价值产生的过程。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在审视对象,审视作品表达的意识主体,而实际上是在通过对象来间接审视自己。

正如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所描述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持续不断地与某种对象进行想象性的认同,而自我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对应到这里,就能解释文学作品为何能引发人的共鸣,为何能激励人的品性,为何能使读者从中找到自我的价值了。当我们面对茫茫世界感到迷茫和孤独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在文学的世界找到与自己的相似的对象,建构出一个虚构出来的统一的自我感,从而使我们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

由此两个方面,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学对美好生活的发生过程和发生原因。所以,对于在现实世界中的我们,理解、掌握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并且将文学视作美好生活的催化剂,将是我们显现人的本质力量,体会到自身存在价值的重要途径。

或许当我们敞开胸怀,去用心地发现文学活动中的美好时,我们也会领略莎士比亚所言:“什么时玫瑰,玫瑰就是无论它叫什么名字,它都是那样的芬芳”中的韵味;也会在刹那间欣然观望川端康成笔下凌晨四点的“海棠未眠”;也会在一个和风轻拂的白昼享受周国平“煮豆撒盐”的纯真;也会在一个诗意情思的交汇点,文如泉涌,情为美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文了。 仔细想来,这文学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莫过于繁忙的工作了,其二是自爱妻开了小店之后,生活的...
    浅梦yyz阅读 2,472评论 0 2
  • 田园诗人陶渊明总是在他的诗中诉说着田园风光的惬意与美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种田时即使种豆南山下...
    幻乱阅读 2,854评论 1 4
  • 开头讲一个和郁达夫有关的故事,也是我昨天听现代文学课知道的。据说大江健三郎的妈妈特别喜欢郁达夫的作品,他家有很多孩...
    千白莫阅读 3,833评论 0 3
  • 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挤一挤时间还是有的,于是来写一写最近生活的看法。 记录每天的故事,在回想与落笔之间,寻找着问题...
    泥泞泞的乡土女孩阅读 1,222评论 0 1
  • 不读书与读书之间的 不读书与读书之间的区别 我不喜欢看电视,也不喜欢玩游戏,感觉浪费时间,现在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很...
    qin_e48e阅读 2,444评论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