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进儒
先分享一个小故事:1月11日是我33岁的生日,早上5:54,朱永新老师通过微博向我送来祝福,这是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我没有想到,朱老师那么忙,还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支持着、爱护着我们这些80后乡村教师,我很感动。我想,这与朱老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是分不开——人人都可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说心里话,提起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很多人有“泣血般的感觉”,这种感觉主要来源于物质的贫困。同样惊人的、超出想象的,还有精神的贫困,更直接的是教育精神的贫困。很多乡村青年教师在亲历农村真实的工作环境后,常常对乡村生出了隔膜,甚至厌恶,想尽一切办法“到城里去”。可以这么说,一些当代农村青年教师和五六十年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些年轻人比起来,还缺少一些担当;和五四时期的青年相比,缺少了一些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在乡村工作10年,有时候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不仅仅是环境带给我的伤感,而是彻骨的孤独,甚至失落。所以,我一直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度过困境的或者抵御孤独的书。接触过很多教育专著,但常常因为书里面生涩理论或某些时髦的观点,经常与同行发生争辩、相持不下,甚至产生困顿。
生活处处充满惊喜与希望。2015年9月10日,有幸遇到朱老师的《致教师》,文字感觉特别亲切,就像跟一个“知心人”对话。书中四十多封给一线老师的回信,我一个字都不放过。因为,信中的问题也是我平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我太喜欢这本书了!读了3、4遍,写了几篇随笔放在网上,结果引来网友们的诸多赞赏,有的文章还成为微头条,个人公众号也“沾了光”。而且,这种感受不光是我一个人。有一乡村教师认为这本书就像一桌子家常菜,有种“回家的味道”。有网友说,他们在乎的不是教育著作中写了很多理想化的文字或者难懂的学术观点,而是作品真真正正提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思考或者生命的哲理,从而拥有心中的喜乐。
1月12日,去北京的途中,我想到一段话:“在人生的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生命,太需要鼓舞与希望;心灵,太需要温暖与滋润。幸福并非来自物质的充盈,它是一种用奉献牺牲为代价所获取的愉悦和满足感。”《致教师》中也有一段话:真正的圆善是把成熟和完美地结合起来。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世故,又能够坚守梦想决不放弃;与人不锱铢必争斤斤计较,有能够温情脉脉真诚待人。既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又似浪漫无忌的痛。以此作为自我修炼的追求,就能在生活中收获更多的从容与快乐。
《致教师》的文字渗透一种关注教师生存的真、善、美。如果说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还会敬畏些什么,那就是简单朴素的真、善、美,是真、善、美在拯救和平衡人的内心。书中40多封信,就是40多个故事,汇聚了一线教师生活中最鲜活的点滴问题,用最朴素的语言回答了一线教师的困惑,字里行间,有一种新教育人的睿智和伟大的智慧,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打动我和周围老师的直接原因。
《致教师》的“味道”在哪里?我浅薄地总结了三点:
一、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致教师》第一辑以教师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与一线教师探讨如何寻找人师和生活的美丽,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学会思考、阅读、坚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教师对职业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幸福程度与学生的幸福密切相关。朱老师相信每个教师都会在职业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方法,都会以教师身份为荣,进而过一种幸福完美的教育生活。他说“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我国教育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热爱职业的,但也有一些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那么热爱,有些教师甚至以做教师为“耻”。如果我们把《致教师》作为一面镜子对照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改进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读《致教师》后,我被书中的文字深深地吸引,慢慢地品尝其中的“味道”。我觉得我们先要信任和理解我们的职业。教师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工作状态中逐渐形成,每一个教师内心都有其不可估量的财富,都能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发展。教师的充分发展,就是学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怎样一个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对职业失去信心,那么学生也会变得没有自信,甚至慵懒。然后,我们要相信职业未来之路的美好。朱永新老师强调:“坚持才有奇迹”。他在书中强烈建议一线教师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经过阅读和写作洗礼后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精神生活丰富了,我们离幸福也就不远了。
二、乐于帮助一线老师快速成长。《致教师》第二辑列举了走向“好老师”的一些关键因素:一是做科研型教师,从简单记录开始;二是教师必须拥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未来有可能被淘汰;三是从问题中获得成长的养分,回归生活,享受职业生涯中的每一次挑战和创造。
当下,很多人在探究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时代在发展,对好老师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朱老师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好老师能爱护自己和学生,关注自己和学生,总结自己和学生,分享自己和学生;好老师会维系心灵的平衡,沿着最初的梦想勇敢地走下去;好老师做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文章或者出版著作,而是为了切实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好老师懂得“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三、书写一部一线教师的生命传奇。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故事。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每一个教师的生命必然与学生一起编织出最美好的传奇。我们如何谱写自己生命传奇,我个人浅薄地总结了四个方面:一是生存有限,生活无限;二是受人欢迎,活出精彩;三是享受健康,享受时光;四是沟通无限,为生命颁奖。一部著作的伟大由读者说了算。读完《致教师》第三辑,我顿然有了一种渴望,一种梦想。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尽管我生存的状态依然处于最底层,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将来会随着朱老师的建议趋向幸福和完整。这就是《致教师》的力量!
我曾是一名乡村特岗教师,现在全国有60多万年轻的乡村特岗教师,我真的希望他们都看到这本书(不是广告,真心话)。阅读《致教师》,你将会活得激情满怀,爱得深沉,拥有博大的胸怀,你会更加自信地去追逐内心的憧憬与梦想。当感到痛苦、惶惑和失落时,你将得到慰藉;在遭受打击、挫折时,你将得到力量和智慧。
人,在思索中珍惜地前行,青春没有返程的旅行“想走的快,自己动身;要走得远,团结而行;我们需要走得远,而且要快”。跟着有情怀的教育人一起进步、一起阅读,我相信,未来属于大家!
毫无疑问,《致教师》会成为一线教师的终生益友。
谢谢朱老师,谢谢《致教师》,谢谢长江文艺出版社,谢谢一路相伴的朋友们,无以为报,唯有努力!
2017-1-17 晚 回家途中
后记: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 已经发行20万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他首创的“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观点。很多学者、教育专家、一线教师非常同意朱老师提出的“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观点,教师不是蜡烛,如果一名教师总是以一种受罪的心态去做教育,怎么能把快乐带给学生呢?“爱和尊重是教育的真谛。”
@亲们,寒假,不光要行走,一起读书吧! 祝大家幸福!你们的朋友:高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