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江南药王(三)传统炮制分天下

中医或临床机构用以防病、治病的药物( 汤药和中成药、膏方) 原料,均是处方标明的生、熟中药饮片,并非中药材。严格地讲,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实为中药饮片的属性。

中药饮片炮制技术被称为中华民族“最具自主知识产权价值的宝贵财富”,这种技术是中国特有的,日韩等使用中药的国家仍没有掌握该制药技术,所以像附子这种不经过炮制则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近似的中药是较少使用的。

不少传统炮制工艺极为复杂。例如,九转南星按照传统工艺生产需要九年的时间。把天南星打成细粉,拌入胆汁装进牛胆,第一年埋地下,称阴转,第二年再拌好放地上,称阳转。如此反复,再挂在屋檐底下晾干,九年才成。而用于治疗儿童感冒和消化不良的王氏保赤丸同样工序复杂:药丸需要经过66次层层上粉,最后一步还要覆上一层金箔。

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

传统炮制属于基础服务性学科,专业知识变现的空间有限,常常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业内的说法是,按过去传统,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炮制药师需要十年时间。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的主要内容有炮制工艺技术的传承、饮片传统质量评价经验的传承、中药炮制理论的传承。

炮制工艺技术的传承

炮制技术的传承可采取“一种模式、多条途径”进行。

一种模式

即师带徒的模式。在生产活动中“手把手”地进行传授。

多条途径

①饮片生产经验的传承。该途径可由饮片生产企业组织,聘请或将本企业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传授者,手把手地传授饮片生产经验,大批培养饮片生产技术人员( 继承者) ,构建一支庞大的主流传统炮制技术的继承、发展、推广、应用队伍。

②另一种传承方式便是所谓流派技术的传承。流派技术的传承应在主流炮制技术传承的基础上,重点传承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炮制技术。

③再一条途径则为临方炮制方法的传承。临方炮制方法的传承的难度更大,要求传授者和继承者为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医疗实践的中医大夫。而且,临方炮制方法必须随方传承。也就是说按临方炮制方法制备的饮片必须用于特定的组方,而这一特定组方对于具有特定症候疾病的患者确有特殊疗效。临方炮制方法的传承适合于具有饮片炮制加工资质和生产条件的临床单位的传承。

④炮制文化的传承。对于那些文献记载的名目繁多,并且在中医临床上早已得不到有效应用的炮制技术,可进行其文献整理而作为炮制文化的传承。

饮片传统质量评价经验的传承

无论是饮片的生产者还是营销者,为了快速鉴别饮片的质量优劣,必须利用其感官对饮片的外观、颜色、气味、味道来鉴别饮片真伪及质量的优劣。

传统鉴别经验对于中医药临床正确、合理、有效地进行饮片组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传承方式要求传授者长期工作在饮片生产、营销与应用第一线,具有丰富的传统鉴别经验;同时要求继承者具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坚持在饮片生产、营销与应用岗位,虚心学习传授者的传统鉴别经验,在认真学习、应用过程中不断总结,并有所创新。

中药炮制理论的传承

炮制理论的传承要求传授者既具有丰富的中医药临床实践经验,又具有由临床实践经验而升华的中医药用药理论知识,缺乏任一方面都不能充当传授者。另一方面,作为继承者,首先必须对中医药事业具有满腔的热情,而且需要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实践而获得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临床实践而逐步理解中医药用药理论,并将这一理论运用于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实践中。因此,传承应是一个师带徒的非常漫长的过程,决不是只通过编写一两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

“中医药的生存发展需要靠疗效,而中药炮制技艺失传会给中医药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中药出了问题,相当于拿了一把很好的枪,但是关键时刻没有了子弹。一旦失传,恢复起来会非常困难。”中药炮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昌江说。

如果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那么中药炮制技艺就是中医药宝库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经过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流程,种子、根茎、矿石、动物骨骼等各类原材料化变为疗效可靠的灵丹妙药。

中药炮制是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方法和技术,也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更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

传统炮制技术文化发展背景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依靠采食植物和渔猎维持生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人们有时误食某些有害的植物和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死亡,有时也因吃了某些食物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通过漫长岁月的反复实践,这种感性经验过渡到理性认识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为了更好的发挥药效作用,人们又将一些天然药物进行一定的采集加工。同时为了服用方便,还将药物进行清洗、擘成小块或剉、捣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些简单加工经过积累和发展,就成了早期中药饮片炮制的“洗净法”、“切法”、“捣法”等。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中药炮制古称“炮炙”,就是指用火加工处理药材的方法。火的应用为早期中药采用高温处理的“炮炙法”、“药炒法”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

“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中药炮制的源头就在于食物的炮生为熟。与此同时,辅料逐渐成为炮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中,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中药炮制的方法和内涵,人们直接用酒来医病,或用作制药的溶剂制成“药酒”对抗疾病,从而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此外,人类在长期利用火的过程中,对土壤的可塑性也有了逐步的认识,为陶器的发明准备了条件。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左右),就有了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制法、煮制法、煅制法(陶制煅药罐)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传统炮制技术流派分类与特色

早在先秦时代的《五十二病方》中,就出现了大量炮制中药的内容。在中药炮制技术领域,由于全国各地药材的自然资源、用药习惯、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不同,而使各地的炮制加工各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各地云集的大批知名的中医师和药工,也在中药材加工、炮制方面荟萃了各自的传统技艺,在“浸、泡、锻、煨、炒、制、蒸、煮”等方面,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注重药效,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炮制技术帮派。根据区域位置的不同,全国主流的炮制流派大致可以归纳为4个:即江西的樟帮、建昌帮,北京的京帮以及四川的川帮。

樟帮炮制技术流派

樟帮发源于我国江西省樟树市,有1800多年的历史。樟树药商与新余、新干、峡江、丰城4县药商结成我国药业界名声大噪的“樟树药帮”。樟帮中药

炮制,不论炒、浸、泡、制或烘、晒、切、藏均十分考究,独树一帜,使樟树成为南北药材集散和炮制中心,并逐渐积淀起特有的樟帮文化。樟树药帮的先贤通过千百年的努力,形成了樟树药俗,包括药材交易风俗、中药炮制技术风俗、药膳、药业信仰等,尤其在中药材加工炮制技术方面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樟树现已成为海内外药界同仁认可的中国药都。

樟帮的中药加工炮制,选购道地药材,并应用独特的传统方法,使中药饮片的医用疗效较高,被御医选为皇宫用药,为古今医家推崇。“樟帮”的中药炮制,提倡“制虽繁,不惜工”,一丝不苟,其精湛工艺切制的中药饮片因“薄如纸、吹得起、断面齐、造型美”而久负盛名,这都归功于樟帮的“刀”功。樟帮的刀具以铡刀、片刀、刮刀为主,尤其是片刀、铡刀面小口薄,轻便锋利,被称为“樟刀”,“樟刀”有着“老君炉中纯火青,炼就樟刀叶片轻,锋利好比鸳鸯剑,飞动如飞饮片精”的赞誉。如可将1寸长的白芍切成360片,片片薄如蝉绢,临风欲扬,被药界同行誉为“鬼斧神工、不类凡品”,“槟榔不见边,白芍飞上天”是樟帮药材切制中让当今世人眼前为之一亮的绝活。

樟帮独特的炮制技术也闻名遐迩,如中洲枳壳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现代《中药大辞典》中均有记载。其特殊发酵工艺炮制的枳壳皮青、肉厚、色白、香味浓、果囊小、呈风眼状、质量好、疗效高,而成为枳壳中之上品。其它经过精细加工与包装后的地产中药材也都因其加工方法独特、疗效显著而大受欢迎,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欧美等国;在降低饮片毒副作用方面,樟帮也有独特的炮制技艺,如樟帮尿制钱子(制伏水)、临江片(樟树古称临江,即将附子以姜做辅料,采用特殊蒸制法炮制)等,经炮制后毒性降低的同时提高饮片疗效,确保了高效低毒饮片的临床应用。 “樟帮”以信誉为重,讲究“公平交易、远近无欺;如有瞒秤、吃价,永世不昌”。解放后,樟树药业加进新内容,以技术创新和设备改进为重要手段,将传统“樟帮”加工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继续谱写“药不到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的辉煌。

建昌帮炮制技术流派

建昌帮发源于江西建昌府,即现今江西省南城县,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药帮,以擅长传统加工炮制,药材集散交易著称。“建昌帮”的传统炮制风格是工具辅料独特,工艺取法烹饪,讲究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

在工具方面,刀刨齐全,特色工具多。切药刀与众不同,把长,面大,线直,刃深,吃硬,省力,可一刀多用。切片斜、薄、大、光。由于樟、建两帮工具有所不同,旧时药界有“见刀认帮”之说。

其创制的“雷公刨”相传发明已久,沿用至今。不仅效力高且刨的药片以纵片为多,均匀美观。其他铜铁木陶等各种材质的特种工具,如枳壳榨、槟榔榉、香附铲、泽泻笼、茯苓刀、附子筛、麦芽篓、药坛、圆木甑、猪肝色刀石等,均古朴简便,各得其所,运用有别。

在辅料方面,有选料独特、遵古道地、制备考究、一物多用的特点。其中尤以谷糠作为辅料最具特色,如有谷糠煨、煅制药材,蜜糠炒制多种药材,同时谷糠还用于净选、润制、吸湿、密封养护等,使“南糠北麸”成为南北药帮炮制流派的一个显著区别。其他辅料,如白矾、朴硝、童便、米泔水、硫磺、砂子等的运用也各有特色。

在炮制工艺方面,因“药食同源”,工艺多取法烹饪技术。严守净选、切制、炮制三关质量,做到“炮制虽繁,必不得省工夫;辅料虽贵,必不得短斤两”、“谨伺水火不失其度,炮炙精细逞其巧妙”。水制注意区分四季水性,润制药材“看水头”,有“冬水善,夏水恶”、“不明水性,就不懂水制”、“久洗无药味,久泡无药气,少泡多润莫伤水,无气无味卖药渣”等水制法的传统经验。火制和水火共制与烹调技术相通。

“建昌帮”熟谙文武火候的运用,长于武火急速快炒,使饮片色艳,气香;多用文火煨、制,使饮片纯真味厚;精于各种去毒工艺,使饮片毒低效高。如煨附片、姜半夏、明天麻、贺茯苓、炆熟地、山药片等。经老药工世代口传身授,“建昌帮”别具风格的传统炮制法才流传至今。其精湛的炮制技术,优质高效的传统中药饮片,博得了民众的高度信赖。

京帮炮制技术流派

京帮发源于我国北京,是以北京同仁堂为代表的传统炮制帮派,其中代表性饮片包括“百煎”和“七制香附”等。京帮炮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炮制方法和辅料特色上。

在炮制方法方面,京帮饮片的姜制法除了姜煮制、姜炒制外,还有姜腌制。姜腌制常用的药材有半夏、天南星和白附子等,通过姜腌制能够较好地降低药材毒性;盐制法除了盐水炒,还有盐粒炒,即用大青盐粒拌炒药物,也被认为是“烫”的方法之一,适用于质地坚实并入肾经的饮片,如怀牛膝等。

在炮制辅料方面,京帮善用辅料豆腐,强调用乌豆制作豆腐,因为乌豆汤可以解毒,所以认为由乌豆制作的豆腐能更好地降低药物毒性,如以豆腐制附子等;另外米汤的应用方法独特,专门采用米汤煨制葛根,意即通过煨制更好地降低药物燥性。

此外,京帮还专门总结了药制法的炮制工艺,即用药用液体辅料炮制药物,其中常用的药制辅料包括甘草水煎液、明矾水溶液和黄连水煎液等,通过这些辅料与被炮制药物的有毒成分互相结合,达到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的目的。

京帮在蒸制时多采用铜炖罐,认为这种加热工具传热快并且具有良好的金属稳定性,根据蒸制药物不同可分为单味药物罐蒸和多味药物罐蒸。北京同仁堂使用铜炖罐酒蒸制的中药品种包括全鹿丸、参茸卫生丸、乌鸡白凤丸、救苦金丹和安坤赞育丸等,这些成药中的部分药物被强调必须经过酒蒸制方能入药。

川帮炮制技术流派

川帮发源于我国四川省,以同仁堂、庚鼎药房、精益堂为代表,以“九制大黄”、“九转南星”、“仙半夏”等特色炮制品种闻名。

川帮的中医药发展具有悠久的传统,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成都尚有大小药房近百家,它们基本上都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从事中医治病和药材炮制,即临街的店堂作为医生坐堂应诊、饮片配方的地方,而店堂后面则是加工炮制饮片的作坊。

尽管成都的中药炮制技术具有良好的传统和基础,但是由于中医传承的固有规律,比如药物炮制的火候(相当于现在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大多是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其经验性、主观判断性的因素较强。因此,随着实践经验丰富的老药工的逐渐谢世,一批中药炮制技术也面临着消亡或变异的危险,如成都中药炮制技术中的“九制大黄”、“九转南星”、“仙半夏”等,亟需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对于樟帮炮制流派,有学者就其火制中的炒法进行了理论总结,按樟帮的特点将炒法进行了分类,分为不加辅料炒制和加辅料炒制两大类,归纳出不加辅料炒中包括了微炒、小炒、炒黄、炒爆、炒焦和炒炭6类,而加辅料炒则归纳了液体和固体辅料炒,并且强调辅料的专属性,如酒用糯米酒,醋应用新年米醋,蜜使用橙花蜜,米用糙米,土用灶心土等,各有其法,用料讲究,并对特殊辅料炮制的饮片进行阐述,如山羊血制藤黄、鳖血制柴胡、猪心血炒枣仁、甘草皂角汁制草乌等,在总结传统炒制理论和目的的同时,部分研究引入现代试验数据,对传统炒制方法的原理进行阐释,为传统理论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提供依据。

对于建昌帮炮制流派,梅开丰等对建昌帮饮片炮制风格进行简要介绍,系统整理了建昌帮炮制经验,围绕其工具特色和片形特色进行归纳总结,介绍了建昌帮切药刀和雷公刨的特点和适应药物,并对刀工的4种方法,包括拈个、斜捉、直握和手托等进行介绍,阐释了“刀刨八法”的内容,同时对建昌帮饮片以薄为主、厚包适中、厚而得当、片形相仿、清爽整洁及软化得当的特点研究了归纳整理,为传承建昌帮传统炮制理论提供示范并奠定基础。

对于京帮炮制流派,有学者针对北京同仁堂为代表的京帮流派特色中药产品“百药煎”、“七制香附”的加工炮制方法与操作要领进行研究,认为百药煎中以五倍子经发酵后的水解产物没食子酸为重要原料,配以绿茶、桔梗、甘草等药物共同炮制而来,具有较好的保肝解毒、止血收敛和升阳举陷作用,而香附经过7种混合辅料炮制后,既提高了其疏肝解郁、调经止痛之功,又能增强通络行经、除痞行滞之效,对京帮特色炮制技术、品种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整理总结。

炒阿胶珠、吊蜡丸、手工泛丸、中药切片……这些传承数千年的中药炮制方法和操作技能随着新制药手段的发展,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在很多地方已经失传了。而要把复杂的炮制技术不折不扣地传承下来,需要的不只是一腔热情,更需要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传统手工泛丸

71岁的丁光明师傅重复演示着他操作了50多年的手艺:起模、加水、加料、泛制、筛选……在众人的赞叹下,一堆药粉变成了梧桐子大小的药丸。这样的表演总是让丁师傅觉得很带劲,但在更多时候,丁师傅的工作却很寂寞,考验着人的耐力和执着。手工泛丸是一个力气活,把一堆一斤左右的药粉通过手臂力量慢慢摇晃,最后变成均匀的药丸,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这份手艺,丁师傅一做就是50多年。他说,40年前,它是个吃香的手艺,用得非常频繁,拜师者无数,但到现在,这个手艺几乎被机器取代,想来学的年轻人真的很少了。即使学会了,要一直坚持下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也不是易事。“但是,中药的手工制作手艺就是一份财富,即使现代机器再先进,也不能完全替代,总要有人坚持下去。”

吊蜡丸秀刀工

走在传统手工炮制的摊位前,类似手工泛丸这种老底子的手工炮制方法和技能数不胜数。胡庆余堂高级技师鲁昌达的吊蜡丸技艺表演让很多人回忆起了曾经家喻户晓的蜂蜡手工制作的“人参再造丸”;直径2厘米的槟榔,半分钟内在老药工神乎其神的刀工下,被切成薄如蝉翼般透明的碎片……

中药制作十分注重炮制,而炮制技能恰恰是中药的精华所在。

坊间早有“炮制不严而药性不准”之说。胡庆余堂历来讲究遵古炮制,凡学徒进门头三年,必先经过学“炮制”这一关。胡庆余堂赵勤技师至今还记得他进入胡庆余堂的时间,1985年2月。从学徒到现在能熟练切片的“刀工大师”,他亲自见证了胡庆余堂培养人才的严格。作为一名切片技师,最初从装刀、磨刀开始学习,进而学习切草药、根茎类药材,从切段到最后的切片,这其中要经历多年的学习和操练。赵师傅说,每一种药材都有不同的切法:新货、老货不同;药材各种干燥程度不同;春夏秋冬四季也都不同,这必须要通过数年和药材接触积累下来的经验来分辨,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在胡庆余堂,这样默默传承中药传统炮制手艺的人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只有胡庆余堂能将它们原汁原味全套展示在市民面前的原因。有一个数字很值得一提:目前杭州市医药行业共有一百多名中药技师,其中胡庆余堂就有50余名,占了三分之一。

师傅带徒弟 徒弟胜师傅 胡庆余堂文化的精髓是传承

在中药文化节的每个摊位前,都有这样的一幕:年长的老师傅、中年技师、年轻学徒共坐一席,轮番表演。而这背后,是胡庆余堂煞费苦心的安排——让市民们知道,中药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摊位里,70多岁的老药师带着50多岁的药工,而50多岁的药工既是徒弟又是年轻学徒工的师傅。任何一门中药手艺都不是只靠天赋一蹴而就的,必须要靠时间的积累来锤炼,就在师傅带徒弟的过程中,师傅技艺也日渐成熟,这也体现了胡庆余堂文化的精髓 — 传承。

年轻的蒋玲霞,作为传承的代表,她的背后是让人惊叹的成绩:仅仅进入胡庆余堂一年多时间,就以优秀的技法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目前,以她名字命名的“蒋玲霞中药调剂操作规范”更是中药界公认的规范指标。从2002年进入胡庆余堂开始,蒋玲霞就一直从胡庆余堂的“传承”文化中受益。最好的师傅、浓厚的技术交流氛围,加上自己的悟性,她觉悟到了中药文化的真谛:中药也是与时俱进的,一方面要传承胡庆余堂的传统,另一方面要用更先进的理论方法改进,就这样,“蒋玲霞中药调剂操作规范”出来了。到现在,每周一次的经验交流会还是胡庆余堂的传统。

教顾客分辨真假野山参  “戒欺”传递中药文化道德观

两支外形看上去几乎无差的野山参,如果不经过专家的指点,很难分清,里面一支是正宗野山参,另一支则是接须后的假货。真假药材分辨摊位上,资深中药师的详细讲解,引来市民的驻足观看。“真假药材分辨”一直是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节上的保留节目。这也恰恰是胡庆余堂“戒欺”文化的直接体现。

《胡庆余堂简史》

            何鑫渠 1999年

“ 北有同仁堂, 南有庆余堂”。 位于杭州西子湖畔吴山北麓的杭 州胡庆余堂,创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 ,是国内最著名的传统国药号之一, 尤 以选料认真,制作考究, 药效显著而蜚声中外。让我 们循着胡庆余堂的历史轨迹, 一起走近胡庆余堂。

创办之初

要说胡庆余堂, 就得从他的鼻祖胡雪岩说起。胡雪岩 ( 1823 ~ 1885 年 ), 名光墉, 原籍安教绩溪,寄籍浙江杭洲, 他从小丧父、家贫潦倒, 无钱延师就塾,仅粗通文墨。凭着他绝顶聪明, 能言善道 的本事, 从一家钱庄的学徒, 最后成 为一个积资三千余万银两的国内首富, 拥有数十家钱庄、银号、当铺, 生意涉及丝绸、茶叶、军火、粮食等业。他又因为左宗棠筹办军粮药饵,向洋商借款为左宗棠购置军火并提供经济保障而使其“西征”收功、 新疆边防巩固, 清政府给胡雪岩纵军功常加布政使衔, 正二品文官顶带用珊瑚并赏穿黄马褂, 成为戴红顶又穿黄马褂的大清朝第一人, 人称“红 顶商人”胡庆余堂就是在胡雪岩鼎盛时期创办的。

对中医药完全是外行的胡雪岩,何以会要办一家药号呢? “ 一怒创堂” 是当时较普遍的传说。 一 次胡母患病, 胡雪岩叫人去杭州最大的药铺叶种德堂配药,带回后发现其中有二味药质量差, 手下人去要求调换。不料店伙计竟说“ 本店只有此种货, 要好的话请你家胡大官人自己去开一 月药铺” 。 胡雪岩因而斗气, 决心创办药号。据胡氏后裔看法, 胡雪岩是靠战争而发财的,他虽然没有直接杀人, 但他在内心深处恐怕无法摆脱“ 负罪感” , 因此办一家药号, 以行“ 仁术” 来结善缘、积阴德,是他的初衷。另外,从历史来看, 胡雪岩当时为左宗棠筹措粮响, 需要购买大量药品, 因此自己开 一家药号,生产出更多和疗效更好的药品以供军需也是切合实际的。

清同治十三年, 即 ( 1874 年), 胡雪岩在杭州直吉祥巷九间头 ( 今平阳里 ) 设立胡庆余堂雪记国药 号筹建处, 盛邀省内外许多名医和国药业商人共同研究经营规模和经营方针。当时的国药业有药号、药行和门市之分, 其中药号范围最大, 从产地直接进货批售给药行,门市资金有限, 只能向药行批购药材零省。胡雪岩征求意见时, 许多人都认为药号赚钱可靠, 不必担风险。但松江余天成药号的经理兼股东余修初却提出不同建议, 他主张创办集制药厂、药号、药行、门市于 一体的大规模企业, 以自制多种成药为主, 头几年先亏本然后少赚钱, 到牌子打响后再赚大钱。这个建议符合胡雪岩的初衷: “ 要办就办一家像北京同仁堂那样气派的药堂,成为江南最大药号。 ” 遂聘余修初为胡庆余堂的首位经理。胡庆余堂选址在闹市区的河坊街大井巷, 这里是背靠终年香火不断的城隍山, 是上山香客的必经之路。

光绪 二年 ( 1876年), 胡雪岩在杭州涌金门外 ( 今南山路) 购地10余亩建胶厂 , 下设晒驴皮工场、制驴皮工场、丸散工场、养鹿园等。光绪四年, 大井巷店屋落成正式营业,胡庆余堂内设制丹丸粗 部、制丹丸细料部、切药片子部、炼拣药部、胶厂部等等部门, 以制作中成药。由胡雪岩请来的诸多省内外名医, 收集整理各种古方、秘方、验方, 并在宋代皇家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基础上研究筛选出配制 丸散膏丹和胶露油酒等岭432个古方、验方, 试制出14大类的中成药, 分类补益心肾、脾胃泄泻、饮食气滞、痰火咳嗽、诸风伤寒、诸火显湿、妇科、儿科、 眼科、 外科、杜煎诸胶、秘制诸膏、各种花露、香油药酒等。 这些药物编成的《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 在发掘中华传统药业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胡雪岩不懂中药, 却精于经营之道: 药材道地、重视宣传、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加之其建筑格局的恢宏别致, 经营范围和生产销售品种之多, 江南一带的国药号无出其右, 因此短短几年, 胡庆余堂 即声誉鹊起, 被称为“ 江南药王” 了。

经营有道

药店要出名,第一要有好药。深谙此道的胡雪岩在创办不久 的上海《申报》上大登招聘广告, 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聘来名老中医, 研究、收集、整理确实有效的中药古方、验方。 胡庆余堂对这些 遨来的名医敬若上宾, 只要有研究出成果来,不 限时间、不限成本, 使他们甘愿为胡氏效力, 在不长的时间里就研制成功一批包括著名的“ 胡氏避瘟丹”、“ 诸葛行军散”、 “ 八宝红灵丹”等高疗效中药。时逢清军先后镇压太平军、捻军, 屠杀人民,盛疫流行, 这些应运而生的高效药品挽救了无数士兵、百姓的生命, 赢得了病家对胡庆余堂的信赖。

胡雪岩早在胡庆余堂开业前三年起, 就派出一批身穿印有胡庆余堂字号的“ 广告 衫” 队伍, 在水陆码头向客商香客奉送痧药、避瘟散等百姓家常备的“ 太平药” 以防疫病, 此既是慈善之举, 也是为胡庆余堂做宣传, 使外来人到杭州就知道杭州有家胡庆余堂。据记载, 这三年中光施送“ 太平药” 一项就达10万两银子。及胡庆余堂开张后, 亦于每年头伏的前一天,烧煮大量药茶放在店堂内免费供应市民。市民们成群结队而来,有的甚至用桶来挑, 他们喝了胡庆余堂的药茶感到有一定疗效, 因此就使更多的人相信胡庆余堂的药材。

胡庆余堂大厅内有一块面向里挂的匾额, 匾曰:“ 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 药业关系性命, 尤为不可欺,余存心济世, 不以劣品弋取厚利, 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 修制务精, 不致欺予以欺世人, 是则造福冥冥, 谓诸君之为善为余谋也可, 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 这就是当年胡雪岩亲自手 书的“ 戒欺” 匾, 可谓是胡庆余堂追求药材、 药品质量的缩影。

胡庆余堂开业以后, 店堂里就放置了一只大香炉,终年香烟缭绕, 凡顾客认为不满意的药品, 一律投人香炉付之一炬, 另配新药给他们。久而久之, 就使顾客感到胡庆余堂卖药确实可靠。

胡庆余堂在药材的采购上是一丝不苟的, 即使是普普通通的橘皮, 也不要价格相对便宜但药性不够 理想的浙江桔皮, 而宁可舍近求远到广东去采办, 还必须是陈三年的“ 陈皮”。 又如配制愈风酒的冰糖, 规定得用福建产的,再用三年陈的绍兴酒代水融化冰糖。

在对人的使用上, 胡庆余堂亦有其独到之处。当时胡庆余堂把职工分成三等, 第一等是穿长衫的, 称为“先生”。“ 先生” 要有文化, 懂医药知识, 会算盘, 懂经营之道, 是店里的脑力劳动者; 第二等是 穿短衣的, 称为“ 师傅”, 这些人是制药的技术工人, 文化知识稍欠缺,但实际经脸相当丰富; 第三等是“ 帮工”, 是雇 的临时操作工, 主要做简单 的手工搓 丸药工作, 采用计件工资, 比“ 先生” 和“师傅”们的工资要低得多。对企业有较大功绩的人, 胡庆余堂会从盈利中抽出一份特别红利作为“ 功劳股”分奖给他, 直至寿终。胡庆余堂还设置了阳俸和阴俸, 阳俸是给对企业有过贡献, 因年老或生病无法工作的职工, 照样发薪直至死亡 , 阴俸是这些职工死后, 按其工龄长短发钱给其家属阴俸, 如有10年工 的职工死后, 可发阴俸5年, 每年按本人薪俸的50%发给。 工龄越长, 发放阴俸越多, 因此使职工们都愿意为胡庆余堂效力。在那个年代, 胡庆余堂就能采用这些方法以激励职工积极性,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数易其主

1883年, 胡雪岩在李鸿章和左宗棠两派间官场倾轧影响下, 与 洋商持续了三年的“ 丝茧大战” 终 因洋商和官府的勾结而功亏一篑, 分布于北京、上海、福州、湖北、湖南等地的阜康银号各字号 全部倒闭, 宣告破产。清政府下令查抄清理, 两年后清理完毕奉旨要将“ 胡光墉交刑部治罪”时, 胡 雪岩已在该年11月初抑郁而死。胡庆余堂就是在这样情况下更换了主人。

阜康银号倒闭后,发现清皇族文煜的存款最多。 光绪下谕查究结果, 文煜被罚捐钱10万两, 即由胡雪岩付出,其余存款, 以胡庆余堂之半予之。文煜以50万两的存款, 取得了价值数百万的胡庆余堂全部财 产以及在杭州元宝街的整座花园住宅。1883 年 (光绪10年),经左宗棠批准, 正式订立买卖契约。

文氏接办后, 除提取现金及利润外, 经营方针等均照旧不动,业务仍蒸蒸日上, 过了15年, 文胡两家 又订了一份契约, 曰:

“ 立合同议据胡庆余堂药号, 今议得本堂于光绪二年开设杭省大井巷地方, 原系胡雪岩先生建造的房屋,创立胡庆余堂雪记药业, 生意兴旺, 四远驰名, 诚为上等不朽之基。嗣因文氏与胡氏有存款交涉, 而胡氏于光绪九年间业丝大亏, 一时周转不及, 凭中即将胡庆余堂雪记药业连同房屋 财全数替 与文府和记为业, 以清款项。 当文氏接顶时、仍以胡庆余堂雪记开业,胡雪记三字连在照牌之上, 声名久著, 虽穷乡僻壤, 无人不知。有关生意出入, 经当时共同酌议, 于庆余堂红股180股之内提出8股分润胡氏共年创业之劳。以故文氏接开至今, 日增月盛。今因胡氏邀同原中, 另立杜绝卖契约,文府管业, 以抵前项。 三面议定, 又为胡氏红股10股,连前8股, 共计18股, 并立支摺一扣, 每年预交余利洋2400元, 以资胡氏家用。余俟三年分红, 再按股均派。所有胡氏前立戤据红票等件, 眼同掣销外, 尚少红余, 倘日后检出作为废纸,从此各款全清,毫无纠葛。是系两相允洽,各无异言。以后不增不减,永为定例,相与庆余堂历垂不朽。恐后无凭,立此合同议单一式二纸,永远存照。

再批:阜康银号原欠文氏红票银56万两,前代介文氏捐款10万两,又红标抵银2万两,现在元宝街房屋绝卖找价银10万两,尚有红票万两,俟后检出,作为废纸,并照。”

为此,在胡雪岩众多的产业中唯胡庆余堂得以留存于世。

1911年辛亥革命后, 浙江省军政府没收了满族官僚在浙江的财产,胡庆余堂被没收,登报标卖。 因胡庆余堂的信誉好, 所以投标的人很多, 一批鸦片商、丝商银钱业资本家由施凤翔、应棠春出面, 贿通财政部门以20 万零100元得标。从此胡庆余堂由独资经营变为合伙经营, 合股资本为36 万元, 分120股, 每股 3000 元,给胡庆余堂雪记招牌红股18股仍旧照章, 归属胡氏。

1914年胡庆余堂的股东们决定在上海设立分号,议定先在上海抛球场南面 ( 今南京路、河南中路附近 )开设上海临时发行所, 同时在北京路购置地皮5亩仿杭州胡庆余堂格式造屋开店。1916年 11月5日新店开张营业, 临时发行所并人上海分号, 上海分号的一切经营管理人事业务均由杭州掌管,鉴于别致的建筑风格及胡庆余堂的牌 子, 开张后业务极好, 未几年即成为上海规模最大、信誉最好和销售额最多的一家国药号。

1921 年, 大股东施凤翔在上海投机黄金失败, 将28股半的股份出让给徐斌辉和郭玉堂两人, 胡庆余堂进行了第三次改组。正式股东仍为13人, 资金总额调整为79.2万元, 这样股东们可以多拿每年 一份的官息和三年一次的红利。据股东王晓籁说, 顾竹溪在1921年让出股权时, 每股值3.2万元, 照此推算,120 股计值384万元, 可见其时胡庆余堂资产是大大超过100万元的。

至30年代, 杭沪两地虽然表面上看营业很旺, 毛利亦大, 但企业实际上已亏损, 其原因: 一是资本 家固定的官息和红利到时要照拿不误, 二是管理人员营私舞弊, 业务费用大增, 胡庆余堂雄厚的流动资金已经枯竭, 企业欠银钱业的长期债款有七八十万元。再后来因时局影响,营业衰退, 企业日益陷入困境。

承前启后

纵观胡庆余堂的发展历史, 除创始人胡雪岩外, 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俞绣章。俞绣章, 浙江慈溪鸣鹤村人。1894年到杭州万承志堂药店当学徒,1900年担任副账房,1925年被提升为经理,1930 年进杭州胡庆余堂任协理。1934年原经理杨春睐经营管理不善, 导致亏损而不得不辞职, 俞绣章被股东会提升为经理。他在胡庆余堂担任经理期间,继承了创始人胡雪岩“ 采办务真, 修制务精”、 “ 戒欺” 等经营方针, 在保持胡庆余堂名牌传统特色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俞绣章上任后, 在管理上推出了极为严格的规章制度, 经营状况渐趋好转,1935年营业额列杭州同业之首。1937年12月, 日本侵略军在宁波金山登陆, 胡庆余堂解散。1938年1月复业, 但营业状况不佳, 开支入不敷出, 内部负债高达百万元,企业面临危机。俞绣章在经营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决策, 并号召职工“ 忍耐现在, 优遇将来”, 得到了职工的响应,使企业出现转机,扭转了战前资不抵债的局面。1948年, 国民党政府实施“ 八· 一九” 限制政策, 胡庆余堂遭抢购而损失惨重, 陷人新的困境。

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 在共产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俞绣章有了搞好生产经营的信心, 胡庆余堂经营状况又趋好转。1955年 9月, 胡庆余堂成为全市商业中第一家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积极性颇高的俞绣章亲自到绍兴等地组织货源, 并积极提出改进中成药的建议, 为后来中成药包装设计建立了良好的开端。鉴于他的突出贡献, 时年75岁的俞被政府任命为国营中药公司经理、胡庆余堂副经理及杭州市商业局副局长, 还先后担任过省政协常委、省“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副主任等职。1964 年6月, 俞绣章病逝, 终年83岁。

再创辉煌

1949年后, 胡庆余堂几经更名:1958年杭 州叶种德堂并入胡庆余堂, 改名为“ 公私合营胡庆余堂 制剂厂”, 隶属市商业局领 导, “ 古医” 商标正式批准注册使用 ; 1959年, 为做大胡庆余堂, 又有部分生产设备、厂房并入, 更名为“公私合营胡庆余堂制药厂”, 随后划为省属企业; 1963年, 厂名改为“ 杭 州胡庆余堂制药厂” ;1966年,在“ 破四旧 ” 的号召下, 厂名改为“ 杭 州中药厂” ; 1979年, 厂名恢复为“ 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 , 为浙江省最大的中药生产企业。 人事虽然更迭, 但一代又一代的胡庆余堂人却始终不渝地继承发扬光大了胡庆余堂的优良传统,使这块百年老牌至今光彩依然。.

.胡庆余堂之所以名扬海内外, 是与其创办人胡雪岩注重民族文化和行业道德紧密相关的. 胡庆余堂内高悬的“ 是乃仁术”、“ 戒欺”、 “ 真 不二价” 等表述办店宗旨和规范准则的醒目匾额可谓胡庆余堂的创业之本,成功之本,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 走向市场经济的胡庆余堂仍然严遵古训, 而不仅仅单纯地迫求经济效益。

胡庆余堂传下来的药方有400多种, 目前常年生产的各种成药有百余种, 其中半数以上的品种因批量小而要亏扭,既要满足市场的需求, 又需兼顾企业强调经济效益的目标, 胡庆余堂确立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组合, 以适销对路的产品赢利来弥补亏损品种的思路。如胃复春、障翳散、庆余救心丸等药品因疗效好、价格适中而市场占有率较高, 成 为胡庆余堂的拳头产品。

胡庆余堂对药材的“ 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是有名的,如今这个传统更是得到发扬光大。 全厂原药仓库、细料仓库、半成品仓库等各主要部门都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分兵把关, 并集中厂内几位药材鉴定的老法师组成“ 老药工鉴定组”, 对进厂的一些真伪难辨的药材进行最后鉴别以决定能否投料。 在制作中,胡庆余堂一直坚持遵古炮制传统, 精细制作。 如用途很广的常见中药大黄, 药材上的大黄皮是非药用部分, 胡庆余堂每进一批大黄, 均要安排人手将来料上未除尽的大黄表皮剥去, 即使是一些表面凹陷、裂隙处也得仔细地一一剔除表皮才付药用。所以, 胡庆余堂在中药材的前处理过程中, 损耗明且高于 一些同行。一般价格低的原料,这样做到还 “ 肉痛”, 但象麝香这样贵重、珍稀的原料, 也必坚持这样做, 就很不易了。

创业不 易, 守成更难。 受国内药的大量涌现和迅速增多的各种药品的冲击, 胡庆余堂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胡庆余堂认真继承发扬传统中成药精华的同时, 加强科研开发能力, 不断推陈出新, 为胡庆余堂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自 1958 年第一个新产品“ 腰痛片” 问世并成为国内第一 只供出口的中成药片剂而远销东南亚等国以来,相继有70多个新产品问世。 如对胃炎、萎缩性胃炎, 尤其是对胃癌前期病变后术后康复有显著疗效的胃复春片、 治疗儿童 腹泻的小儿泄泻停, 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有良效的障翳散, 滋补药品西洋参口服液等等新产品, 都是在民间脸方和名老中医数十年临床验方基础上研制而成的。这些新产品都采用了国际流行剂型和包装, 故易为现代社会所接受。 历年来胡庆余堂已有14只新产品获得国家、省、市的各种奖励。腰痛片早在多年前就被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 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 ), 胃复春片亦在去年被收人国家卫生部标准。

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 胡庆余堂原有的厂房、设备已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为此, 胡庆余堂 在杭州钱江三桥附近的乌龙庙另建新厂。近年来又投资三千余万元兴建“ GMP标准中成药制剂楼”, 从而大大增强了药品的竞争能力, 并为进一步拓宽出口渠道打下了基础。胡庆余堂已经以一个植根于传统国药,脱胎于市场经挤, 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现代化中药企业的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发展历程

1874年,创建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

1955年,成立公私合营胡庆余堂国药号

1991年,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开馆

1996年,胡庆余堂被国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

1996年,胡庆余堂加入中国青春宝集团

2006年,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入选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目录

2007年,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15年4月,杭州胡庆余堂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成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47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35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09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1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37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8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30评论 0 26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94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2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64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4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44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89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54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