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对人格有影响的观点日益被接受,人格至少有一部分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关于生物学流派的理论,我们着重介绍心理学者运用生物学理论解释人格的三个途径:
- 第一,我们介绍汉斯·埃克森对人格的描述,他的理论几十年来都对各种人格研究都是一种有影响的模型。从一开始他的理论所描述的人格个体差异就是基于生理差异的。
- 第二,我们要考察所谓“气质”的这种一般素质的个体差异。学者们已经成功在婴儿中查明了一些气质差异。
- 第三,我们考察进化心理学。它借用了生物学里自然选择的概念来解释人类的许多行为。
(笔者按:本日更笔记将介绍的是前两节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气质)
具体目录包括如下部分:
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
如同第七章介绍的雷蒙德·卡特尔(笔者按:他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人格结构的探索,后人继续研究下最终形成了大五理论)和一些其他心理学家一样。但与大多数特质研究者不同,艾森克最终把所有特质归结为三个基本人格维度:外向--内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笔者:类似大五,这三个维度是对所有的人格特质连续体的分类结构分析)
外向--内向性:典型的外向者善于社交,喜欢聚会,朋友多,需要与人交谈,不喜欢一个人读书学习。内向者是安静、退缩、内省的人,喜欢读书而不喜欢人群;除了对亲密朋友外,是冷淡而保守的人。
神经质:在此维度得分高则倾向于做出情绪化反应,比多数人容易激动、气愤和抑郁。另一端的人很少大发脾气,也较少有情绪波动。
-精神质:在此维度上得分高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缺乏人情味儿、冷漠、缺乏同情心、冲动、不关心他人,通常不关心别人的权利和福祉。
二、生理差异:刺激敏感性与行为系统
艾克森认为内向者和外向者在无外界刺激的休息状态下,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不同,是他们的原因。他认为外向者皮层唤醒水平更低。乍一听以为他说反了,他的解释是因为外向者的皮层唤醒水平低,所以他们寻求高唤醒的社交行为。
然而后续的实验研究并不支持艾克森的结论。而是研究发现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也就是说,受到外部刺激时,内向者的唤醒更快、更强。在喧闹的音乐和活跃的社交活动刺激下,内向者更容易被唤醒。内向者受到化学刺激(比如咖啡因尼古丁)时,比外向者更容易产生反应。
另一些研究者从强化敏感性的生物学基础角度来解释外向和内向的差异。根据强化敏感性理论,每个人呢的大脑都有一个行为接近系统和一个行为抑制系统。
行为接近系统较活跃的人被强烈推动去寻找并达到快乐目标,更多地从奖励中获得快乐,并且享受着即将受到奖励的预期,而得不到预期的快乐时他们会体验更强的愤怒和挫折。行为抑制系统较活跃的人比别人更忧虑,进入新情境时非常谨慎,比此维度低处者体验到更多的焦虑。很多研究者认为这两者对应与外向和内向有关。
三、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艾克森对自己人格的结构做出了大胆的推论,认为人格发展中2/3的变异来自生物因素。
气质
如果你观察托儿所中的儿童,会发现总有一些好动、爱哭的孩子,和几个总是安静快乐的孩子。这些一般类型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并影响其他人格特质的发展。
心理学家把这些一般行为倾向称为气质。气质是__行为和情绪状态的一般模式,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式表现出来,和人的经验有关,并分属不同的人格特质。这些一般倾向怎样发展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取决于人的遗传素质与成长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一、气质与人格
研究者认为气质是在新生儿身上即可看到的一般行为方式。在基本气质的数目上研究者意见不一致,一个流行的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即情绪性、活动性和社交性。
- 情绪性:指情绪反应的强度。
- 活动性:指一个人的能量的一般水平。
- 社交性:指人与别人联系及交往的一般倾向,他的人缘及与人相处的特点。
成人人格是由遗传的气质和环境因素二者共同决定的。并且,气质会影响环境,环境又会影响气质变为稳定人格特质的方式。两个生来具有同样气质的孩子会变成不同的人。
二、抑制与非抑制儿童
几十年前两位发展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长期追踪研究。他们在儿童两三岁时测得其人格特质,等到他们20岁的时候,再次测量人格特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特质都有变化,担忧一个特质显示出明显的稳定性。后续的研究者将其总结为,抑制性儿童和非抑制性儿童。
抑制性儿童是自我控制,温和有礼的。比如他们把积木房子推倒时,动作也是“有控制的、抑制的、几乎是轻轻的”。非抑制性儿童表现出相反的行为模式。
表面上看两类儿童的差异似乎是焦虑程度所致。但是,抑制型儿童并不是对什么都害怕,他们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焦虑,心理学家称之为新异焦虑。这些儿童对陌生人和陌生情境很谨慎,有时会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