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评论类书籍有感

常言道,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的确,真正能流传于世的好文章,无不是经过精心修改后的结晶。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到袁枚的“一诗千改心始安”;从“披阅五载,增删十次”的曹雪芹,到“数易其稿”的列夫·托尔斯泰,无不说明执着修改的重要性。


经常修改,可以锻炼自己的一个写作思路和能力,更是逻辑力的提升。开始将事与事的关系进行处理,知道怎么布局文章内容才好看。


前段时间,给孩子们布置了:用20元给家人采购一顿饭的食材的任务。基本上都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完成的出色的同学都给家人做好了晚餐。


后来记录活动过程,有的孩子居然将整个过程完整地写了下来。一问,得知,他认为全写出来,才能算是“小鬼当家”。


学会修改,可以让你学会用词,挖掘自身的潜力,提高创作能力。许多不合时宜的话,将逐渐消失在你的文章里。


一位同学在写母爱时,这样表达:妈妈准备要走时,看到我头上有黄豆大的汗珠,鼻涕正要流出来。因为我本来就感冒,妈妈就板起脸:快把衣服穿上!


“因为我本来就感冒”这段话的表达就出现在这里。前面说妈妈看到了我冒汗、流鼻涕,已经暗示“我”的身体状况。且不管有没有感冒,现实生活中,妈妈看到孩子那个样子都会“板起脸”。


同学们在写作中确有许多问题,“小”到标点符号,“大”到句子美感,时常令人头痛不已。


遇到语气词“呢、嘛、啊、呀”,明明情感不强烈,却冠上了感叹号。不少大人被他们写作中一逗到底,逼到“断气”,怀疑其学过标点符号。


很多同学一句话里,有多个我、不重要重复写、能明白的东西也要写。导致句子写得冗长、拖沓,读着读者,总要停下来。与美毫无瓜葛。


针对低年级而言,作文是一种练习,不是文学创作。只要他们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能比自己以前写的有进步,就是创造性的语言表达。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发现、准确诊断、及时指出,才会让学生完全明白。毕竟,他们的自我反馈速度较慢,不能及时发现并得到解决,影响作文成绩。


很多同学检查了多次,却不能发现问题,等到作文发下来才感到后悔。只是这些问题出在别人身上,他们就能马上觉察得到。于是安排“助手”,让同学间相互指正帮助,解决这问题的“绝妙”方法。


当然,解决问题不用只用同学点评,也不能全由老师点评,拼命修改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同一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要做到因才施教,还需要从实践里多思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