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边际产量下降定律?
边际产量下降定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ivity)又称为回报率下降定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
边际产量下降定律是说,如果有两种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土地与劳力,一种要素增加而另一种固定不变,总产量会增加,但这增加会愈来愈小(边际产量下降),然后总产量达一顶点,再其后总产量会因为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继续增加而下降。
描述起来复杂,看图很清晰:
这定律:
是一个“实证定律”(emperical law)。
“实证”有两层含意,其一是对比需求定律:
“实证”是指定律之内的所有变量(variables)在原则上是可以观察到的,是事实,非抽象之物也。
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是意图之物,是抽象的,真实世界不存在。
其二,是现实中必然成立,没有反例:
如果这定律不对,我们可用一平方公尺的土地,不断地增加劳力、肥料、水分等,而种出可以供应全世界的米粮。这类现象显然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边际产量下降定律从来没有被推翻过。
稍微扩展一下,如果不是一种生产要素,而是多种生产要素,也是成立的:
边际产量下降是基于某些生产要素之量固定不变,或不是所有生产要素之量皆自由变动。
推演一下就可以得到:
边际产量下降定律不限于两种生产要素其中一种固定不变而另一种增加;而是还有。。。两个变化:一、增加生产,要素的比率有变动,边际产量下降迟早会出现。二、只要有一种要素之量不变,其他的要素不管有多少种,他们的增加迟早会带来边际产量下降。
如果我们将边际产量下降定律涉及的三个成本曲线都画出来:
如果看劳力的AP顶点S的投入水平:
- 在S点之前,如果增加土地面积,考虑到在原有的土地上都没有达到AP最高,所以新增加的土地,只有可能让人精力分散,产出下降 —— 也就是土地的MP为负数;
- 反之,在S点之后增加土地面积,可以派一部分人去耕耘新增加的土地,去除“人多手脚乱” —— 也就是土地的MP为正数;
- 一正一副,那么在S这一点,土地的MP为零
如果将土地、劳力一般化,并考虑对称性:
若甲的平均产量达到顶点,乙的边际产量一定是零;倒转过来,乙的平均产量达顶点,甲的边际产量是零。
这个有趣的规律其实是P. Wicksteed一八九四年发明的,后人称之为the law of variable proportions。
在现实的生产中,如果某要素超过了AP的顶点S,应该如何做呢?
- 应该增加其他的要素投入,因为此时其他要素的边际产出开始递增
- 当然,也可以说这是在放松其他的约束条件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奈特认为,生产一定是在所有要素的Stage II:
甲与乙的平均产量皆下降,二者的边际产量都一定是正数。
事实是否如此呢?我想也未必:
- 有些生意的经营范畴,如水电等Utility,决定了自然垄断的特性,那么
- 比如在某一城市,可能一直在Stage I
至于为什么有Stage I 呢?这一节作者也进行了初步的解释,但是还是留到第三节看完整的论证吧。
而在作者看来,不管奈特的结论,以下的含意非常重要:
不管生产函数怎样,若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时其平均产量下降,另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必定上升。
引申一下:
想想吧。在局限下争取极大化永远是以边际之量来推理的。
边际产量虽然是事实,但在真实世界不容易观察到。有了Wicksteed的发明,我们可从甲要素的可以观察到的平均产量转变来推断乙要素的看不到的边际产量转变。
然后老头子就开始自嗨了,当然也值得自嗨:
我做学生时写《佃农理论》,用这方法,表演神功,把老师吓了一跳(见该作第八章)!
随后读到《佃农理论》,再细看作者的杰出表演了。
作者也再次表达了对技术(很可能是数学)的态度:
技术归技术,含意归含意。解释世事要把含意拿得准,懂得变化,懂得一般化,也要懂得加上变化。
只管技术而不管含意内容,是一种游戏,与科学验证是扯不上关系的。
最后是认为“要素需求曲线可以不用”:
向右下倾斜的某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曲线,若乘之以产品之价,可看为该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factor demand curve),当然也是向右下倾斜的。
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倾斜,要再简化我们大可取消后者。
论需求,数十年来我之用一条需求曲线,坚持向右下倾斜,不管是消费物品还是生产要素需求。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你说粥与饭是消费物品还是生产要素?二者皆是也。
这是为了分析的便利吧;但还是要记得两者的来源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