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求知的理性(古代)——顺服上帝的理性(中世纪)——更合乎逻辑的理性(近代)——批判理性的逻辑(现代)。
古代:世上存在着绝对的真理,必须知道宇宙的法则,要通过理性的力量压抑欲望,学习忍耐。
中世纪:上帝是绝对的存在,《圣经》上写的都是真理,理性只是为了理解上帝所需的辅助品。
近代:快脱离上帝,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吧!理性的力量足以了解一切;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现代:把旧观念全都归零、重组,驱动理性的力量是欲望,快乐更不应该被否定。为了创造大众幸福,让我们来打造更美好的社会。
苏格拉底:助产术。通过连续地提问,原本不理解的事也会渐渐地明白。
柏拉图:理型论。真实,存在于超越现实世界的地方。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人生就是学习的集合体,学习是最幸福的时刻。欲望的终极目标-为了幸福(至善)。幸福分三类:一是饮食享乐的幸福,二是获得名誉的幸福,三是获得宇宙真理的幸福。
伊壁鸠鲁:享乐主义(非纵欲,是指身体没有苦痛,以及内心的平静)。不要害怕死亡,要开朗地生活。痛苦的最大症结在于对死亡的恐惧。“当我们活着时,死亡不会造访,而死亡来临时,我们早已不存在。”
芝诺:斯多葛,禁欲主义。越忍耐内心就越坚强,这就是事上最愉快的事了。不为感情左右,达到不动心的终极境界,遵循自然生活。
西塞罗:斯多葛,自然生活。
释迦摩尼:1.四法印:一切皆苦(欲望无法满足),诸行无常(事务不断变化),诸法无我(“自我”也不断变化,连你都不曾拥有过自己),涅槃寂静(理解变化,舍弃执着、烦恼,获得安乐)。抛开执着,一切痛苦都能消除。2.四谛:苦谛(人生是痛苦的),集(集的意思是原因)谛(痛苦的原因来自烦恼,烦恼来自于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总是心怀欲望),灭谛(消除欲望便可解除痛苦),道谛(摒除痛苦的法门: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正道)
孔子:仁。爱与礼仪,是人的根本。礼将内在、主观的仁,变为了外在及客观层面的规范。爱满溢于外,自然就表现为礼。仁是基本原则,进而发展为不违背良心的忠、体贴他人的恕。
孟子:将仁扩张到义。仁爱之心+正义之心。四端之心: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老子:道。自然无为。掌握主导权的并非自己,顺其自然反而会更顺利。
庄子:万物齐同。从无限大的宇宙层次来思考,便没有所谓大小之分,万物都是由人类自定的相对性来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