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买妮对诗歌创作主体创作方法和创作态度的要求
王明贵
(导读诗)
所以写诗者,学识是根本,
若要根柢深,学识是主骨。
学识文采富,理当出华章。
万事可入诗,万象诗中出。
题材须选择,题旨各有别,
各以类相从,不可杂然陈。
诗要有主旨,无旨不成诗。
诗骨从旨来,有旨才有风,
有风才有题,有题才有肉,
有肉才有血,题旨血肉连。
情和思充盈,动作面目清,
四肢共一体,上下乃分明。
一篇诗歌作品必须由诗人来创作完成,不管他是文人还是民间的歌者。在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中对诗人的要求主要是指文人,包括写诗的诗人和写书的作家,而不是民间的歌者。她首先强调了学识对于创作主体的重要性:“写诗写书者,若要根柢深,学识是主骨。……所以写诗者,学识是根本,根越扎得深,写作越有成。”知识是创作活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作为依托,写作是难以成功的。当然,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学习得来,并且知识的积累越丰厚,对于写作的帮助越大,“写诗重文采,文以学为主,渊博出好诗,才高学必富。” “知广文思涌,学富出俊才。知识明如月,明月永不衰,世代放光彩。于是我便想,学识文采富,理当出华章。”可见,知识还决定着作家的题材的丰欠、灵感的灵迟、作品的质量等,所以,“知识是书根,书体即知识,写者若渊博,行文必畅顺。”因此,努力学习,增加知识和才学,是创作出好作品的必要条件。
她对创作方法和创作态度也提出了要求。
首先强调了题材的多样性和选择题材的重要性。阿买妮说:“写诗并不难,天是这么大,写天任你写。地是这么宽,写地写不完;人是这么多,英才处处有,写谁任你写。天有天的形,地有地的貌,人有人风度,山有山姿色,水有水容颜,任你去描写。”但同时又指出:“诗文能者作,前事后人述。万事可入诗,万象诗中出。”题材的多样性,并不是说可以随便乱写,这样同样不可能写出好诗。面对丰富多采的题材,诗人也要进行适当的选材工作:“题材须选择,题旨各有别,各以类相从,不可杂然陈。”写什么,不写什么,那些题材应该怎样进行归类,就象“三段诗”所要求的那样哪一段该写什么,都要进行认真的选择和安排,不能杂乱无章。题材的选择不仅仅是一个选择写什么和不写什么的问题,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审美选择和价值关照,因此题材虽然广泛,也不是没有标准的堆砌和无所不包的罗列。
其次,对作品的主题要进行提炼和开掘。阿买妮不但要求对题材的丰富多彩进行选择,同样要求对诗歌包括文学作品的主题要进行提炼和开掘,使其诗歌不能没有骨力和主旨。她指出:“诗要有主旨,无旨不成诗。诗骨从旨来,有旨才有‘风’,有风才有题,有题才有肉,有肉才有血。诗的题和旨,血肉紧相连。任谁写诗时,如不这样写,把骨剔开了,专门来写肉,那么他的诗,写来不成体;有肉没骨配,说诗不象诗,根就扎不起。”可见,诗歌的主题是统领所有一切的主心骨,是一篇作品的首脑,对其它题材等等一切起到统摄和凝聚的作用,是一篇作品的灵魂所在,没有这个“主旨”,其它一切都没有了归属,就象一棵树一样连根都扎不起,只能变成没有生机的死物。所以说:“诗文各有风,题材各有主。诗文不嫌多,题旨要鲜明。读起有风采,看来有韵味,字句才顺畅。”这样,面对可以随便选择的万事万物,面对众多的题材,要从中提炼出需要表达的主题或主旨,对这个主题还要进行深入的开掘,发掘出其中的深刻内涵加以表达,而且必须做到清楚明白,鲜明突出,不能模糊不清,不知所云。这就是阿买妮所说的“写诗抓主干,主干就是骨,主骨抓准了,体和韵相称。”可见如果不能做到对主题的深入提炼和开掘,分清主次,分清内容和形式的不同要求,要做到“体和韵相称”也是不容易的。
再次,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所谓的“体和韵相称”就是作为内容的“体”要与作为形式的“韵”(当然也泛指一切格律形式的要求)互相结合,才既能很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又能得到审美的享受。就好比写一个人:“写诗写人时,主体须抓准,体和题突出,情和思充盈。动作面目清,四肢共一体。上下乃分明。”因为诗歌――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偏重其中的一个方面往往会影响到整个作品的质量,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又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把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和写作。故而阿买妮反复强调:“诗歌是整体,体内层次明。……写诗要弄清:骨肉紧相连,整体不能分。”特别是象“三段诗”这样对内容和形式要求都十分严格的诗歌,更是要讲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否则,“如照他们说,一切诗当中,声韵不须讲,叙事就行了。如此三段诗,三段全叙事,那算什么诗!”可见,只有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复次,对写作态度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
一是写作的态度一定要认真,不能胡乱编造。阿买妮认为,即使在写作无韵诗的时候,“篇章随你写,内容随你添,可是要有骨,叙事要明白,不能胡乱编。所写诗与文,后世都有用;有的作根据,有的当史传。写者不留意,胡乱写几本,后人不知底,拿当真史传,那么写作者,就有罪过了!”
二是写诗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在创新中积累新知识,在多变中求得常变常新。阿买妮认为:“故事古的好,诗篇新的好。做事的人们,也要分种种。写诗知识富,能读能更新。谈古老的好,言情要讲新。事物都如此,多变则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