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开始被要求和有意识要做一个好学生是从初中开始的。小时候只知道玩儿,做不出来题目干着急,急的满头大汗,然后同学过来帮我,当然这一点在考试上不适用,所以我小学成绩一直平平。
初中开始成绩变好了,成绩好的人尤其是女生容易自视清高,我也不例外。虽然除了成绩好没有什么拿的出来的东西,但还是高傲的不行不行的。高傲的结果就是被人嫌弃,被人排挤,多被收拾收拾我就收敛了。老老实实做一个只会读书的乖学生。
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是父母亲的要求也好,还是价值观单一也罢,我始终将学习成绩作为判断一个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我被要求,或者自我要求着成了一个好学生,于是我也觉得我的朋友或者我认可的人也应该是好学生。虽然不可否认的说,在大数据情况下,学历与素质是成正相关的。但在社交中,在感受到别人情感或者能力之前就用所谓的“成绩”来标签化,这一点是不对的。
人生第一次大考是中考,一点儿不紧张,觉得自己学的特别棒。事实也是如此,进入高中的时候我是全校第一。也就是因为这个第一,我整个高中过得如履薄冰。
好像到后来,学习已经不是为了考学了,而是为了保住那个第一。我和我的老师还有父母都容不得我在成绩上有一点儿波动,成绩上不能波动,但是情绪波动很大,我常常会情绪崩溃大哭,但是我心大,哭过就忘了,接着卖力的学。高考考试期间,身体由于长期紧张吃不下饭造成体重偏低,别人穿着短裤短袖我还得穿外套,连续两天拉肚子,就这样一个紧张到分分钟崩溃的状态把高考考完了,结果一般,没有惊艳到自己和大家。
高中的时候心中想法很少,除了考学真的很少有业余爱好,听听歌唱唱歌,仅此而已。大学后放飞自我,没想到大三还是随波逐流要考研,因为心中还是个乖学生啊,觉得自己除了做乖学生别无选择啊。第一次考研我自己意料中的失败,我没想好好考,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考,失败是必然的。
再次破釜沉舟辞职考研的时候是拿出了高中的时候的拼劲儿的,那时候关了朋友圈,也将自己的朋友圈清空,第一是不想大家知道我再次考研,怕丢人,第二也是为了静心。回忆起来那段日子快乐、充实、踏实,我常问自己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会有这些感觉,我想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对自己的每一天都有一个交代,能看见自己的进步吧。考研第一天结束的时候,我坐在同济大学的草坪上久久不想去吃饭,眼泪就不停的流下来,一边纠结今天发挥不好,一边纠结要不明天不考了。最后还是自己给自己治愈了,那时候已经不是高中了,食物可以将我治愈了。(所以体重才会永远都下不去了啊!)
一直到今天都还是有人问我有我读那么多书干什么?他们告诉我现在是能力的社会,学历不重要。我信,也不信。
我信,是因为我看到了很多没有学历的人也都能做的小有成绩,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我不信,是因为学历这个门槛儿,好多地儿没有不行。
而至于我觉不觉得它重要呢?我当然相信他的价值,毕竟这是我用时间成本换来的,是我用许多许多次艰难的考学换来的,我读书然后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一切都没有想象中来得那么轻松,我不是一个特聪明的人,但好在顶着“好学生”的帽子我一直挺努力的。
我不再单纯用学历或者成绩去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但是我始终很坚定的相信学历是能够代表一定能力的。而且我越来越承认学校上的差异在大数据上是非常合理的。我相信考学和学历的价值,因为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这些确确实实是相对公平的存在。但是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告诉自己别将所有学不好和进步慢都怪罪在自己的智商、能力和努力程度上,因为其实有时候老师也挺差劲的!(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