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对夫妻,他们结婚多年,对彼此越看越不顺眼。
先生觉得妻子人老珠黄,当年的性感妖娆早已消失,痈肿的身躯、脸上满布皱纹、下垂的乳房和臀部,都让他看了觉得恶心。
妻子对先生也诸多抱怨,当年追他时的绅士与体贴,如今成了一个回家只会坐在电视前,手指拨弄遥控器的大土豆。
自己也有工作,但家务却都是她一个人做。丈夫的作用,好像只是多一个挣钱的事业伙伴,但凡现实中的事务,他是一点也帮不上忙。
他们分别上了交友网站,输入自己喜爱的类型,经过配对,网站筛选出几位适合他们的伴侣。
跟着瞒着对方,偷偷和其中的人约会。前几次的对象虽然各有优缺点,但都没有让他们感到满意。
经历几轮约会,他们把筛选的条件降低一些,结果再次约会的对象,赫然发现就是枕边人
◎挑剔背后的因素
一般在心理上谈的挑剔,指的是第一种。形容一个人非常刻意的刁难对方,寻找对方十分细微的差错。
出处来自《韩非子》:「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之难。」
简言之,韩非子劝人不要太计较小瑕疵,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些缺点、犯过的错,就像买毛皮一定要把每根毛都掀开,买棵白菜都要洗干净,看清楚没有任何一点枯黄、虫咬,那估计什么东西都别买了。
挑剔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意味着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看得十分不顺眼。
挑剔也是一种负面的举动,因为不单单只是对一个人进行评价,并且这个评价背后带有完美主义的特征。
无论是情绪或举动,挑剔使人不快,挑剔使一个人感觉不到他的需求得到满足。
小说《环游世界八十天》中的男主角,他本身就是一个挑剔的人,故事一开始,他就因为仆人为他准备早上刮胡子的热水,温度差了零点几度,把仆人开除。
挑剔和一般的评价不同,挑剔的标准往往是过份严苛的。
并且挑剔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只针对自己,也包括他人。
当一个人被挑剔,他很难不觉得难受,因为这象征有另外一个人,把他的标准架构在另一个人身上。就像把另一个人塞进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却要对方适应。
乍看之下,挑剔是件一无是处的事。
但在夫妻生活中,挑剔可能隐含着一些信息,我们可以从自身,或对方的挑剔中,重新检视自己在关系中的角色,以及我们对于关系的想法。
进而,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改善夫妻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下述问题:
1. 我是不是越来越挑剔?
可能刚在一起的时候,你并不是一个挑剔的人,尽管我可能会对对方的某些言行举止有意见。
可是随着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我能挑剔对方的次数就越来越多,挑剔的内容也越来越严格。
2. 我挑剔时陈述的是不是重点?
当我在挑剔对方把袜子跟内裤一起洗,或是偶尔晚上不刷牙,我非常愤怒。
但我没有说出口的话是,我对于自己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感到十分的不满意,我感觉自己当初简直瞎了狗眼。
除了挑剔,其他许多我想说的话,我隐忍着不说,好比我实在无法接受他不去跟老板争取加薪的机会,老是那么懦弱。
3. 我是不是制造出挑剔的机会?
我的另一半就像是个木头,他在关系中很被动,无论我怎么试着要和他沟通,他老回避沟通的机会。
这让我很不满,于是我刻意的挑他毛病,让他没有办法对自己那些糟糕的行为视而不见。
其实如果他自己能有点自觉,我也不用这么做。
4. 挑剔以外的时间,我的情绪是什么状态?
跟他保持距离的时候,我得到独处的时间,这时我的心情平静许多。可是每当我和他共处一室,我内心就会开始烦躁,甚至愤怒。
然后我看到他又开始做那些「恶心」的举动,或者我会想起他那些让我无法接受的观念,或者令我不满的时刻,跟着我开始挑剔他眼前做的事情。
我也不明白我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情绪起伏。
◎化挑剔为关系的转机
挑剔是一种沟通的型态,或者说是一种试图引起沟通的行动。
但有时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我们在沟通上的需求,以及更深层的内在欲求,以至于生活中除了挑剔,还因此损失了其他美好的东西。
正如《非暴力沟通》作者,心理学家卢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所言:「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内疚被运用来控制人,那么,指责他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要想中止以挑剔互相伤害的夫妻关系,卢森堡建议我们可以这么做:
1. 观察
用观察代替批判,很多时候挑剔本身就是一种批判,甚至为了挑剔而寻找对方的错误。
这让我们的观察变成是在等待对方犯错,而忽略了对方平时对我们的好,或者他在其他行为上的亮点。
进而我们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因为我们把焦点放在对方的不好,便也只看到他的不好,然后我们就真的找不到开心起来的理由。
所以我们需要多去观察对方整体的表现,放下批判的眼光。
2. 感受
挑剔往往试着让一个人用理性看待对方,包括对方说的话和做的事。
但关系更需要感情上的交流,当我们诉诸理性,就像一个法官去审判犯人,双方的关系自然而然会疏远,会摆在你所希望的位置,而你要扮演法官,对方却不想扮演被审判的犯人,那么他就会从关系的角色中逃离出去,以至于你无法满足扮演法官的需求。
曾几何时关系的维护靠的不是互相关怀、倾听和拥抱,成了审判。而审判就会引发说教,就像挑剔除了告诉对方哪里做得不好,还会告诉对方该怎么做,这都在使双方脱离亲密关系。
所以在关系中,我们可以试着多依赖情感与感受。
3. 需要
认真的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尤其是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
没有什么需要是丑陋的,只有适合或不适合,好比在这个时间点适合,在另外一个时间点可能不适合。
面对自己的需要,好比在挑剔背后,我们到底通过挑剔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我们到底希望对方明白什么、了解什么,并提供什么。
某些时候,挑剔是在发出一个信息:「帮帮我。」我们得把这个部份想清楚,然后换成「表达需要」的话语,取代挑剔的话语。
4. 请求
请求不是要我们卑躬屈膝,而是表达我们真实的需要。
背后的动力正如正向心理学所讲求的,那是「感恩的力量」。
当你的伴侣为你做了一份早餐,而你习惯了这件事,那么我们可能就失去对伴侣做早餐的感恩,我们习惯于对方的付出,以至于我们用更多时间去挑剔对方还没有做到的部份,但那些部份真的是对方该做的?或者一个人做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参与进去,一起合作?当感恩不文在,往往关系将走向「丧偶式婚姻」。
把挑剔换成邀请,请对方一同和我们构筑生活,而非命令对方该怎么做。
◎结语
在我们和那个人在一起之前,我是我的样子,他是他的样子。
有时我们在爱中忽略了对方真实的样子,尤其是那些真实的缺点,以至于当我们靠得更近,我们产生了失望的情绪。
这必不意味着爱不见了,或是任何一方变得更糟。
这时,我们试着和对方重新建构生活的蓝图,当中有理解,有包容。
挑剔也是其中一种表达,但效果除了使对方看见我们,却可能使对方拒绝聆听我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