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然问答录:
有居士问:我总想找一个上师来引导我。可是很难找到,怎么办?
鼎然答:上师在你自心当中啊,为什么你总是看不见呢?
有僧问:用什么法可以度众生?
鼎然答:鄙人无一法可度他人。
有居士问:我学佛这么长时间了,可是,欲望还是很多。爱欲心,攀缘心、执着心,嗔心,总是无法断掉,所以,我很痛苦,用什么方法可以断掉呢?
鼎然答:若没爱欲心,攀缘心,嗔心,还需要学佛吗?当爱欲心生起来,能知道爱欲是苦的、是污垢的、是不干净的,是可怕的。那么,能知道爱欲是苦的“这颗心”(觉心),就是真心(觉性)。这颗心,是离一切相的。是不生不灭的,不垢不净的,本无动摇的,这就是觉性。觉性清净,则理应知道自心也是清净的。觉性不动,则理应知道自心也是不动的。纵然爱欲心的生起,只要自心常在清净中,自心不因为爱欲的生起,而左右浮动,即是不住。爱欲心有生有灭,觉性本无生灭。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你肯定分辨得清楚。犹如哪个是你的亲人,哪个是你的敌人,你不会分辨不出来吧?跟着你的亲人,你有安全感,安慰感,快乐感。若跟着你的敌人,你自然有恐惧感,不安全感,痛苦感。因此,爱欲心是敌人,觉性是亲人。你守住亲人,它爱欲心纵然怎么生,怎么起,怎么乱,你心不动,它又能如何你?就象天空中乌云密布,雷鸣电闪,虚空可动摇吗?当工夫达到一定程度,你突然清楚明了:噢,原来一切爱欲心,攀缘心,嗔心,其实并不需要刻意地断掉它,灭掉它。因为有断掉它,灭掉它的这颗心,本来就不是颗“好心”。你则更加明了:哦,原来,若没有这些爱欲心,攀缘心,嗔心,我又怎么找出我的真心呢?若你再继续做工夫,则更加明了:天啊,原来,爱欲心即是清净心,攀缘心即是自在心,嗔心即是佛心啊。为什么?因为它们都含融在我们的真心当中,没有它们,我们又怎么觉悟呢?犹如没有云彩,怎么知道虚空?看见云彩,才知道虚空。原来,云彩本在虚空中,虚空又不坏云彩,云彩与虚空相融一体,不可分割。这就是即色即空。空色无二。因此,一个大智人,当发现烦恼,马上明了菩提。当看见云彩,马上知道虚空。当感觉到嗔心,马上明了佛心,当发现妄想,马上知道真如。犹如看见东方发白,即刻了知太阳的生起。这就是循序渐进式的方便次第修行法,以至直接达到顿入如来大圆满觉海。无论怎么修,也无论用什么修行方法,无不是最终回归如来大觉海中。这一点,任何修行不同法门的人,都是共性的,本无差别。
有居士问:学佛人可以结婚吗?谈恋爱吗?吃肉吗?参加娱乐活动吗?
鼎然答:请问:人张嘴,可以吃饭吗?可以说话吗?可以大叫吗?可以来回扭吗?
有僧人问:作为一个佛教徒,若不持戒,那就不是一个真真的佛教徒。
鼎然答:作为一个持戒人,若不善净自心,就不是一个真真的持戒人。
僧人反问:你说的话出自哪部经典?说话一定要有根据。
鼎然答:《禅门经》云:以无念为宗,以清净为体,以智慧为用。无念者,自心法是。清净者,自心佛是。智慧者,自心僧是。自心不净,则法不净。自心不净,则佛难显。自心不净,则僧难做。故说佛即是心,是心作佛,即是自心清净戒。戒者,清净心是。《遗教经》云:戒,乃正顺解脱之本。正顺者,心真如故。心真如,即是自心清净。自心清净,即是如如不动。如者,佛也。故《金刚经》云:如来者,诸法如义是。若不明戒体,纵然作为一个佛教徒,也只是徒有虚名,形式僧而已。故佛祖在进入陧磐时,对阿难言:要以戒为师。此戒,即是清净心。释迦作佛,即是释迦明自心。自心明,则佛显。故说:是心作佛,即心即佛。若不明释迦佛的最后遗言,纵然做一个所谓的佛教徒,佛之最后遗嘱,最终也会在你们宗教徒手里逐渐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