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重度的可乐粉,每天至少要喝一瓶,不然就会感觉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
刚加入工作的时候,办公室门口有一台饮料贩卖机,作为公司的一项福利之一,所有人都可以用外面便利店一半左右的价格买到喜欢的饮料。我记得最多的一次我一天喝了5罐之多。
后来离开了那家公司,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那台超便宜的饮料贩卖机。
01
换了环境之后,想喝饮料就得下楼,然后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极其不便。我试过叫外卖送,也试过一箱箱地搬到公司慢慢喝。但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我放弃了这两个方案:
这些方便快捷的方案会大大提升我每日可乐的饮用量,毕竟“人到中年”,还是少喝为好。
工作时间长,长期久坐对身体不好。假借“买可乐”的理由,可以在饭点之外多一次离开办公室出去走一走的机会。
主要是想利用喝可乐的冲动驱使我下楼走一走,哈哈哈哈!
然后我就习惯了这种节奏,并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直到最近“共享货架”装到了公司。
02
共享货架不来则已,一来就是两家,分别是“哦加哦(猩便利)”跟“拉扎斯(饿了么)”。哦加哦刚起步,一开始活动力度都比较大,每天特价的可乐第一罐都只要一块出头。满减活动也是铺天盖地,再加上“借鉴”的美团红包玩法,抢到大的就能满8减4,相当于打了个对折。拉扎斯活动少但是价平,没有抢到大的红包或者买多了哦加哦没活动了可以选择在他们这买,总体都很实惠。
送上门的货物任你挑选,物美价廉还有各种折扣活动,这东西不买就是亏。于是乎我也加入了“抢购”大军,为了凑满减,往往都是一次性买一堆。
看着这么多可乐摆在桌子上,我这个重度可乐粉瞬间没了任何免疫力。说好了一天一瓶,最后往往都是当天买多少,当天就喝多少,直到喝不动为止。
03
从上周开始,我突然发现哦加哦售卖的货物都有或多或少地涨价。原来罐装330ml的可乐每天第一听都是1.5左右,后面再买就是2.2,这个价格还不错,毕竟便利店售价是2.5一听。但是现在卖到了3.0一听,给人感觉已经不是纯粹的方便“实惠”了。
再说一下辣条之王“卫龙”,隔壁拉扎斯的平价就是2.8,哦加哦不知道哪来的自信卖4.2。因为之前哦加哦一直做活动,卫龙大面筋都是卖1.8,所以比之拉扎斯的2.8还是会抑制大家的购买欲。
我想起了行为学中的“负惩罚”理论。大家买饮料是出于本能需求(可称为内部驱动)。商家做活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就忘了本来就想喝饮料的事实,会为了便宜优惠而购买(内部驱动变成了外部驱动)。当活动没有了之后(外部驱动消失),大家普遍都不愿意去购买了(通过负惩罚,让行为消退),觉得再买就是亏,却忘记了自己本来就想喝饮料的事实。
即便理解个中缘由,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共享货架,你在或者不在,我都不怎么愿意去扫码。目光偶尔扫过那一排排的零食饮料柜,也只是哂然一笑,这真的不是所谓“风口”,只是一个架空在办公室“福利外包”需求上的资本游戏,用的还是传统的老套路。
话说回来,一个切身为员工谋福利的公司又怎么会把员工的幸福寄托在没有合约限制的第三方身上呢?不愿意真正为员工谋福利的公司最终又会剩下多少呢?所以现阶段的办公室共享货架模式只是一个伪需求罢了。
再回过头来说,过犹不及,这段期间“疯狂喝可乐”居然让我对可乐产生的一丝厌恶,20多年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好吧,我现在真的很少喝了。偶尔走一走还是要坚持下去,即便不下楼,就在办公室活动一下也好。
04
最后我要喷一下哦加哦,产品经理“心术不正”。理由有3:
- 共享货架分为零食货架和饮料箱,但不能混着买,买零食只能扫零食货架的二维码,买饮料只能扫饮料箱的二维码。
- 多种特价优惠商品,一单只能买一样,想把所有特价商品买一遍只能买一个付款一次,再扫码准备买第二次,循环往复。
- 特价限购的商品不能参与满减活动,为了凑单想以常规价格买都不行。如果对特价商品念念不忘,只能回头再买了。
上述三个问题看起来都是很基础的用户体验问题,一开始我也以为是他们的产品经理不走心,还跟补货的小哥反馈建议。后来仔细一想发现这三个“用户体验问题”产生的最终结果都是相同的——用户的扫码次数和下单次数增加。明白了吗?刚开始创业就愿意牺牲用户体验,通过消费用户来获取所谓的“漂亮数据”。所以我说他们产品经理心术不正。
(创业虽不易,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讲,还是希望你们能够多走心。得用户者得天下,而不是得资本者得天下)
最后晒一下在某APP匿名区看到的吐槽爆料。
企业的文化,以及员工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