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的朋友和我一样,想读书但是却又一直不愿意行动,有时拿起一本书,读完了发现好像没有读一样,此时就用网上很火的一段话来安慰自己:读过的书记不住,但是会渗透进血液构建精神世界之类(大概是这个意思)的话,千万别这样想,也庆幸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不然你读都没认真读,想都没认真想的书就形成了你、影响了你,那是多么可怕的事。
记得上一篇文章还是在50天之前,还记得当时说新的这本书尽快看完,谁知道拖了更长的时间,确实是这本书东西有点多,本人也确实不太勤快。正是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让我对读书又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在此有幸分享一下。
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要认真读书,那怎么认真,怎么读,我的脑袋里没有一个详细的思路,在《高效能阅读》中,是引导怎么提起对读书的兴趣以及提及了一些读书的大方法,细一些的东西,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讲到了,而且非常详细,主要是针对于论述性的书籍,又分为实用性和理论性的讲解,其中的一个大的篇章直接把各类书籍的阅读方法都有指出来,可以说在你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把这本书打开来查阅查阅。
其中提到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我就不详细展开来探讨了,一个是我也没有读懂全部的内容,我只能以我现有的理解力来看到我能看到的知识,其实我在这里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评论都是不合逻辑的,因为甚至我都还没有读懂这本书,不能说出我了解了这句话,那我就不能进行评论,这个观点也是书中的分析阅读中的后期提到的一个观点。
书中的每个章节不是直接就讨论我们需要怎样做,或是直接列出一二三,而且先讨论一些原理类的知识或者经验,把我们带入到这个章节需要讲解的要点中去,很多段落我了解到了新的知识,但是却不是关于读书的,可以说这不只是一本教你读书的书。
这里就其中一个小段落,发表一些感想,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四个问题,整体谈了什么,细处谈了什么,有道理吗,跟我有什么关系。而要回答这些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把身心投入,构建整体框架,并且注意文中提到的一些重点字句和观点,找出作者的主旨与想要读者明白的内容,然后根据客观的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评论并找到与自己的联系。这是非常费心的一件事情,当然这主要是针对论述性的书籍,不像看小说类的书籍一样可以选择放松一些。
当我们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时候,就会让我们与书籍联系得更紧密,并且读过的内容会更多的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莫犹豫,拿起书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