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看完《小偷家族》,我想告诉大家: 不要站在道德高地,你才能看懂《小偷家族》。其实每个家族都是小偷家族,或者,我觉得更正确的是,每个家族都不如小偷家族。
上面两张图是中国版海报的设计,分别叫“海”和“花火”,是中国发行方自行委托著名设计师黄海设计并制作的,海报在设计完成后送给了导演是枝裕和参考,而导演当时就感叹: 实在是太好了。
此次导演是枝裕和回国后,接受日媒采访时说: “我觉得日本今后成为电影大国是一种幻想,反而会进一步衰退,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邻国中国正在聚集着一批年轻电影人在戛纳,和大师交流,举行各种活动,看到这种场景,感觉日本电影界都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大家最好能够有点危机感,别装作什么都没看到。”
在万众瞩目的“第71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的光环下,导演反而说出了这样谦逊、自危、精进的话,这就是为什么我总觉得“我总能在日本人身上学到点什么”的原因,抛开我们和日本的历史原因不说,如果我们时刻都能保持着这样的自省精神,总是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并且学习甚至改良,那还有什么可以难倒我们的呢?
基本剧情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话在网上都能搜到剧情和各种各样的评论,不过我还是强烈推荐大家去电影院安安静静地看,我就是自己去看的,我希望大家都能因为这部电影而学到点什么。
我一直觉得,我总能在日本人身上学到点什么。得知《小偷家族》得了金棕榈奖之后,我心里一直害怕,想着这应该不会在中国上映吧。没想到,我还是能在中国看到了,虽然有些片段被剪辑了,但终究还是在中国上映了,我心里是又知足又感激。
先不说各个有着精湛演技的演员,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不只是当下的感动,更多的是让人沉思的强大后劲: 为什么要做小偷?为什么要6个人挤在行走都困难的房子?为什么要“诱拐”?为什么要看烟火?为什么要去海边玩耍?为什么要“谢谢你们”?为什么不能在对方面前喊出“妈妈”“爸爸”?为什么要“故意”被抓?为什么要一起烧掉衣服?为什么要靠养老金生活?为什么没有血缘关系的6个人可以产生这么多温情的画面?
脑海里有很多疑问,却不想这么快找到答案。我害怕知道答案。
家族对少年的重视
有几幕情景都让我看到了小偷家族对少年的重视(或许这就是导演/编剧想表达给大家的):
“父亲”以轻松的方式问“儿子”是不是喜欢女人的胸部,告诉“儿子”这很正常,并承认自己也喜欢; 告诉“儿子”男生性器官早晨会变大也是正常的,这时候“儿子”松了口气说“我还以为自己身体出问题了呢”。
“母亲”陪“女儿”烧掉偷来的衣服,并在烧掉前询问“女儿”的意见,然后紧紧地抱住女儿,并轻声告诉她“如果说爱你还打你,那一定是说谎; 如果爱你,就会紧紧抱住你”。“女儿”平时寡言少语,这时却抬起小手轻轻地为“母亲”抹去眼泪。
“儿子”被教育如何偷东西为生,然后带着妹妹一起“合作”,被店老板发现,店老板给他两颗糖说,“让你妹妹不要这样做了啊”。本是理所当然的事,却让“儿子”产生了困惑,怎样才能让妹妹不要跟着一起偷东西了呢?
少年强则国强。我在电影里看到的全是大家对少年的关注,“父亲”对“儿子”的性教育让“儿子”不再疑惑; “母亲”对“女儿”的尊重与关爱让“女儿”依赖; 店老板清楚小孩们的偷窃行为却只是用言语教导。抛开“偷窃行为”不说,这一切的教育我们是否能做得比“小偷家族”更好?
是利益还是爱
很多评论都说“小偷家族”里表现的全是利益,“奶奶”每月到去世丈夫的家拿钱,“小姨”通过“不正当行业”赚钱,“父亲”通过受伤想赚取保险赔偿,“母亲”怕之前杀人的真相曝光而拒绝警察帮助……
但是,“奶奶”的钱都留着没花,死前内心还感谢了陪伴着自己的“一家人”; “小姨”赚钱也有帮补“家里”; “父亲”也是想着一家人吃饱穿暖; “母亲”洗衣做饭剪发,陪“儿子”喝汽水玩打嗝,陪“女儿”洗澡逛街买衣服,陪“妹妹”聊感情生活,尽着一个“母亲”“妻子”“媳妇”“姐姐”的角色。我看到的是大家对这个“家庭”的付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付出,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付出。即使没有吃饱穿暖,这个“小偷家族”里的精神粮食在我们眼中也似乎成为奢侈。
人性的弱点
偷窃,自卫杀人,撒谎,贫穷,无知……这些种种的人性弱点,是否与我们无关?我们没做过的是不是就有资格评判别人?我们指责这个社会,但社会不就是由我们组成的吗?《小偷家族》究竟是要让我们明白些什么?是指责还是惩罚,还是自我反省?
很庆幸,我们还有机会去提出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仍然是个问题,但起码这些问题都被发现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