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坛 / 七绝圣手王昌龄(8)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01
或许是西施浣纱的典故太过浪漫,自古以来,诗人们都热衷于以浣纱女入诗,来歌咏他们心中的江南风情。
梁简文帝萧纲有句“浣纱流暂浊,汰锦色还鲜”,关注的是浣纱现场的细节;孟浩然好友张子容的《春江花月夜》有句“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倒是与孟浩然有一脉相承的小清新;诗佛王维也喜欢以浣纱女入诗,他的《杂诗》、《西施咏》、《三居秋暝》都有浣纱女的身影,不过写得最妙的还是一首《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区区20字,就能让一幅月夜浣纱图纤毫毕现。那是一片由白石组成的浅滩,溪水清浅,绿蒲丛生。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相映相衬,诗歌首句便给人以空灵、超妙的视觉享受。司空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便是如此罢。
当然,诗人的用意并不止于此。白石滩是辋川的二十景之一,却也是浣纱女诗意的人生舞台。明亮的月色下,一群浣纱女正在洗衣浣纱。诗歌到此就戛然而止,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那里定是有青春的容颜,也有银铃般的嬉闹声,或许还有不可为人说的少女心事。王维没有用浓墨渲染,他用白描的手法,了了数笔,便为我们还原了生活的诗意。
王维心中有溶溶月色,所以才能摹画出那般宁静洗练、优美柔和的月夜浣纱图。更为可贵的是,在一派恬静的月夜里,依然有一股将要溢出诗外的盎然生机,或许这就是中年王维在“成佛入道”之前,仅存的人间烟火了吧。
02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采莲女和浣纱女一直是特殊的存在。她们身上所蕴含的那种质朴和宁静,俏丽和灵动,是多情江南的最佳代言,也是士人们对于纯真爱情最原始的定义。萧衍说她们“莲花乱脸色,荷叶杂香衣”,李白说她们“笑入莲花去,佯羞不出来”,形形色色的女儿面貌里,都有一股天然清丽在自然流动。
王昌龄也写采莲女和浣纱女。
他在江宁8年,耳闻目睹之下也见识过一番江南女儿的娇俏和甜美,但他的诗作却不全然只有江南的儿女情长。
《浣纱女》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儿女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钱塘江畔住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家啊?
江畔浣纱的姑娘个个如花似玉。诗歌的开头似乎平平无奇,但是紧接着,诗人并没有走入传统套路,对浣纱女做进一步的具体描绘。这里没有服饰的描摹,也没有动作的详解,而是宕开一笔,将浣纱女们放置到了另一个时空。
西施的悲剧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一个平凡的农女因为出色的容貌而被卷入政治的旋涡,无论故事的结局被后人如何善意演绎,都改变不了西施身不由己的悲惨命运。将盛唐浣纱女与西施无缝衔接,是诗人巧妙的求同存异,从而在平白明快的诗语中注入了耐人品味的意蕴。
今胜昔的主旨是他惯常使用的巧妙和深曲,他这又是在变相地讴歌他的盛世呢!诗句中毫不掩饰的对吴王的讽刺和讥诮,无一不是在向我们昭示太平盛世的和美图景。
03
相比于这一首的曲婉深致,他还有另两首七绝《采莲曲》,也有史笔悠悠,却早已没有《浣纱女》所蕴含的荡漾激情。
《采莲曲》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随诗放送的还有一则小典故,据说王昌龄谪居龙标之时,有一日独往城外散心。在东溪的荷池,偶见当地酋长的女儿——蛮女阿朵带着侍女们在荷池采莲唱歌。或许是少女们的天真烂漫在那一瞬间打动了他,于是便有了这首经典之作。
晚年时候的王昌龄,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官场坎坷之后,早已看淡世事,作品里的那股冲荡之气也早已淡去。正如呈现在你眼前的这两首七绝,虽然声色俱开,但贯穿于内的情感始终是冷静克制的。这里面早已经没有了家国天下,只有一个迟暮的躯体里仅存的对尘世的星火爱恋。
诗的开头说采莲女们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嫔妃一样美丽,此刻,这位站在东溪畔的老者,穿过悠悠时光,看到的是历史尘埃里的一颦一笑,这一笔便无端地为本来清丽的诗歌添加了一抹苍凉底色。少女们的天性无法克制,竞相划船,是这幅采莲图唯一的鲜活亮色。
然而,接下来又是矜淡自持的恬静。来的时候,浦口的莲花拥枝相迎,归去,亦有明月殷殷相送。这一瞬间,感动于诗人们的平凡诗意。不论是王维还是王昌龄,在这场横亘千年的孤独和浪漫里,他们都感念于月的陪伴。
04
采莲女们结伴而归,荷池重归于静谧,月华如水,王昌龄享受着这一份孤独和宁静。他回忆起采莲女的罗裙同亭亭的荷叶一道,映衬着少女们的芙蓉面。一时之间,少女的娇颜和出水的芙蓉竟难以分辨,只有歌声传来,才会让你发现这些荷塘精灵的存在。
这是王昌龄七绝惯有的侧写手法,在诗歌中出现的采莲女们始终没有正面形象,她们活跃于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中,行进于月光下,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这些本来鲜明活泼的青春生命,被王昌龄有意识地披上了朦胧的外衣,即便是美艳的外衣和容貌,也在月光的朗照下,模糊了边界。
这显然不是王昌龄热衷的盛世腔调。
无由地让人想起陈老莲的画,晚年陈洪绶的作品自然流畅,疏旷散逸,然而衣袂飘飘下却是怎么都无法掩盖的清寂苍凉。
毫无疑问,老去的王昌龄诗技也越发炉火纯青。轻松点染的8句诗,令人宛见十亩荷塘,莲花盛开、菱歌四起。但不可忽略的是其内韵情感中与陈老莲同一味的清寂况味,采莲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似乎也拯救不了诗人那一颗苍老枯寂的心。
是以,他始终站于岸边,淡然远看这一场青春的盛宴。
不波不澜,无悲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