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留一扇虚掩的门

暮春的晨光透过梧桐新叶,在电梯门口洒下斑驳光影。陈先生拖着行李箱踉跄而出,两个浓重的黑眼圈在他脸上投下光环,仿佛刚从战场归来。

“唉,差点把半条命丢在蓝山了!”他苦笑着,声音嘶哑得像被山风刮过的老树皮,“上山人推人,下山人挤人,三天时间光排队就排掉一天半!那队伍弯弯曲曲,活像一条吞食时间的巨蟒……”

这般情景,想必诸位都不陌生。

每逢长假过后,办公室便成了“病号集中营”……这边小李晒脱了皮,好像煮熟的龙虾;那边小张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只能比划着要请假;最惨的是老王,旅行归来直接住进医院,说是爬山把膝盖跪给了山神……大家面面相觑,竟不约而同怀念起平日上班的清爽来:

至少那时的劳累还能换来下班后的安宁。

且说城东软件园有位王大明,本是写代码的项目经理,平日里被deadline追着跑,像个停不下的陀螺。好不容易盼来国庆长假,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摩拳擦掌。他太太更是备足功课,搜罗来的旅游攻略堆起来有半人高,活像要给长假做个项目规划。

夜深人静时,夫妻俩对着发光的屏幕,比写代码还要认真。

“这个地方必去!网红打卡地!”太太指着某张修得亲妈都不认识的照片,眼睛里闪着攻略作者植入的光芒。王大明推推眼镜,恍惚间觉得自己不是在规划假期,而是在做一个永远debug不完的项目。

最终他们选定了一个号称“三步一景,五步一画”的古镇。

攻略上说那里有“不体验枉为此生”的玻璃栈道和悬崖秋千,照片上的人个个笑得见牙不见眼,仿佛找到了人间极乐。王大明夫妇看得心潮澎湃,完全忽略了这些照片可能都是一个模板P出来的。

结果如何?且看王大明的“五苦之旅”:

苦挤——景区入口人山人海,买个门票要排两小时队。前面大爷大妈带着小马扎,后面小年轻开着王者荣耀,只有王大明夫妇傻站着,活像两条被塞进沙丁鱼罐头的咸鱼。

苦贵——一碗清汤面要价五十元,上面飘着两片肉薄得能照见人影。宾馆房价翻了三倍,硬说已经是打折价,房间里还弥漫着上一位住客留下的泡面味儿。

王大明咬着牙说:“来都来了……”

苦累——为值回票价,他们日行三万步,把古镇每块青石板都踩了一遍。晚上回到宾馆,腿脚都不是自己的了,仿佛装了两条假肢。

苦气——人多摩擦多,一路上与游客吵、与商贩争、与妻儿怨。为买个冰淇淋排队的工夫,就能目睹三起吵架事件,仿佛大家不是来度假,是来参加辩论赛的。

苦悔——归来一算账,两月工资付诸流水,只剩满身疲惫和手机里几百张差不多的照片。王大太突然发现,那些“必去”的景点,怎么拍出来和网上的完全不一样?

更妙的是,王大明返工首日就在会议上睡着了,鼾声打得比投影仪的声音还响。老板体贴地问:“假期玩太嗨了?”王大明苦笑:“我这真是花钱买罪受,休假休成透支期。”项目进度落后,反倒要加班追赶,仿佛假期不是休息,而是给工作蓄力的过程。

这般情形,恰似古人所言“舍己田而耘人田”。我们勤勤恳恳工作,本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却在假期中迷失了方向,把休闲时光过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劳役。一个个活像被无形线牵着的木偶,跟着旅游大军的节奏起舞,还自以为是在追求诗和远方。

其实假日何必远求?城南有位宋先生就深得闲静之妙。每逢假期,他早晨总要到公园打一套太极拳,动作慢得能让蝴蝶停在他的指尖。然后拎一壶清茶,在槐树下摆开棋局,与老友对弈时连落子声都轻得怕惊扰了晨光。

午后小憩片刻,醒来或临几笔字画,或读半卷诗书。最妙的是傍晚时分,他携夫人漫步河畔,看夕阳将云霞染成绯色,看归鸟掠过水面留下淡淡涟漪。七日假期过后,精神焕发,容光满面,工作效率反而较平日更高。

“闲静不是无所事事,”宋先生说得妙,“而是让身心得以休养生息,如同土地需要休耕,才能保持肥力。你看那梧桐树,春天抽芽,夏天繁茂,秋天落叶,冬天休养,这才年年都有新气象。”

如今旅游业的营销可谓无孔不入。手机一刷,到处都是“必去打卡”“人生必体验”的广告,制造出“不旅游即虚度”的焦虑感。某网红景点的广告语更是直击人心:“再不去就老了!”吓得不少人赶紧订票,仿佛不去就要立刻入土为安。

但我们细想便知,这些多是商家的营销策略。

某旅行社的老板私下说:“就是要制造焦虑感,让他们觉得不旅游就白活了。”

瞧瞧,多么直白!

他们盯着的是我们鼓囊囊的钱包,哪管我们归来时是神清气爽还是人仰马翻。

记得去年国庆前,某旅行社打出广告:“在这里,遇见诗和远方。”结果朋友去了才发现,所谓的“诗”是人挤人的尴尬,“远方”是排长队的无奈。

他描述道:景区入口处人潮汹涌,个个举着自拍杆,活像一群执戟冲锋的战士;所谓的“诗意小径”上摩肩接踵,想要驻足片刻,后面立刻传来不耐烦的催促声;最绝的是那个号称“天空之镜”的网红景点,实际上就是个浅浅的水池子,周围挤满了摆拍的游客,为了抢个机位差点打起来。

归来后他苦笑道:“诗和远方没遇见,倒是在人海中弄丢了钱包,还差点把妻子也挤丢了。这哪是去寻找诗意,分明是去参加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当然,笔者并非反对旅行。

适当的户外活动确实有益身心,登山可开阔胸襟,观海可拓展视野,这原是极好的。但贵在适度、适宜、适合。

若为赶景点而晨昏颠倒,凌晨五点起床赶大巴,半夜十二点还在找宾馆;为拍照打卡而疲于奔命,从一个网红点冲到另一个网红点,比快递小哥还要忙碌;为“值回票价”而强撑体力,明明已经累得眼皮打架,还要硬撑着去看那个“不来就等于白来”的景点——这就本末倒置了。

度假的真谛不在于去了多远的地方,拍了多少照片,而在于是否真正让身心得到了休息和滋养。好比饮茶,牛饮只能解渴,细品方能得其中真味。

现代人追求高端生活,但真正的高端不在于消费了多少钱财,背多么名贵的包,住多么豪华的酒店,而在于拥有多少属于自己的闲适时光。能够自主安排休息时间,不被商业宣传所绑架,保持清醒的消费头脑,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智慧。

某位企业家说得妙:“真正的奢侈品不是豪车名表,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可惜现代人往往本末倒置,为了购买奢侈品而拼命工作,结果失去了最宝贵的闲暇时光。

聪明人度假,懂得量力而行。

或是近郊散步,感受四季变化:春看百花秋赏月,夏沐凉风冬观雪,四时美景本不费分文;或是家中小聚,享受天伦之乐:亲手烹制几道小菜,与家人闲话家常,其乐融融;或是培养爱好,陶冶性情:练字作画,莳花弄草,甚至只是安静地读一本许久想读的书。

即使远行,也从容不迫,不贪多求全,留白处反得真趣。

譬如访古寺不一定要看全所有殿堂,但求在千年银杏树下静坐片刻,感受时光流转;游园林不必走遍每个角落,只需在亭中小憩,细品一景一物的匠心独运。

说到底,假日是我们自己的,何必让他人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度过?

商家鼓动消费,制造焦虑:“限时特惠!”“错过再等一年!”;网红带货营销,编织美梦:“必去打卡!”“人生必体验!”这些喧嚣声中,我们更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醒。某位哲人说得好:“当所有人都向左走时,向右走的人反而找到了真正的道路。”

度假方式又何尝不是如此?

恰如一位智者所言:“身闲不如心闲,心闲方能得真趣。”

假日最好的状态,是让疲惫的身体得到休息,让紧张的精神得以放松,让忙碌的心灵找到归处。不必刻意追求什么“意义”,闲坐观云卷云舒,静听鸟鸣虫唱,亦是难得的享受。如此,方能在假期结束后,真正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的工作与生活。好比古琴的弦,绷得太紧易断,完全松弛又弹不出妙音,唯有松紧得宜,方能奏出天籁之音。

暮色渐浓,窗外又见几位拖着行李箱归来的旅人,满脸倦容,步履沉重。

一位女士的高跟鞋鞋跟断了,拎在手里像拎着个战利品;一位男士的衬衫后背汗湿了一大片,地图似的勾勒出疲惫的轮廓;还有个小朋友趴在爸爸肩头睡着,小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想来明天办公室又会多几个“假期综合征”患者了,一个个哈欠连天,抱着咖啡杯如同抱着救命稻草,互相诉说着假期的“悲惨遭遇”。

诸君何不试试闲静之道?

让假日真正成为滋养身心的美好时光,而非另一场辛苦的奔波。

须知:闲静养得身心健,方能走得更远;清醒不迷消费雾,才是真高端。试着关掉那些聒噪的旅游攻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休息;拒绝那些制造焦虑的营销话术,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感受;放下那些“必须要去”的执念,发现身边被忽略的美好。

也许就在这个周末,你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后去附近的公园走走,看看梧桐树的新叶如何过滤阳光;或者泡一壶清茶,重拾那些因为“没时间”而搁置的爱好;甚至只是躺在沙发上发呆,任凭思绪如云朵般自由来去。

你会发现,真正的休闲不在远方,而在当下;不在别处,就在心中。

如此度过假日,返工时同事定会惊讶于你的神采奕奕:“假期去哪儿玩了,这么精神?”你便可微微一笑:“哪儿都没去,就在心里度了个假。”

读解多棱镜(王学文简析):

主题概要:本文通过对比两种度假方式,揭示现代人假日生活的异化现象。人们本为逃离工作压力而旅行,却陷入另一种被商业裹挟的疲惫。作品深刻批判跟风式旅游消费主义,倡导回归本真的休闲智慧,提出“身闲不如心闲”的生活哲学。

文本简评:这篇散文以辛辣幽默的笔触,勾勒出当代假日生态浮世绘。王大明夫妇的“五苦之旅”,与宋先生的闲静之道,形成鲜明对照,在戏谑中蕴含哲思。文本兼具文学美感与社会批判性,那些被旅游营销异化的众生相,恰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生动隐喻。

创作手法:1.对比结构:王大明与宋先生、喧嚣与宁静的二元对立贯穿全文。2.隐喻系统:“陀螺-木偶-战争”等意象链解构旅游本质。3.细节白描:断跟高跟鞋、汗湿衬衫等细节增强现实质感。4.反讽语言:用项目管理术语形容假期规划,形成强烈反差。5.古典呼应:化用“舍己田而耘人田”实现古今对话。

阅读指南:建议分三个层次品读:1.表层:欣赏生动场景描写,感受幽默反讽语言。2.中层:思考旅游现象背后的消费主义陷阱。3.深层:观照自身生活节奏,重审休闲本质。重点品味“五苦之旅”与“闲静之道”的对照段落,体会作者的生活智慧。

金句摘录:1“大家面面相觑,竟不约而同怀念起平日上班的清爽来:至少那时的劳累还能换来下班后的安宁。”2“我们勤勤恳恳工作,本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却在假期中迷失了方向,把休闲时光过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劳役。”3“闲静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让身心得以休养生息,如同土地需要休耕,才能保持肥力。”4“当所有人都向左走时,向右走的人反而找到了真正道路。”5“身闲不如心闲,心闲方能得真趣。”

现实生活启示:

1.破除“必去打卡”的消费迷思,拒绝被营销话术绑架。

2.重识“附近的价值”,发现身边的诗意空间。

3.建立个体化的休息标准,以身心恢复为度假核心。

4.留白比填满更珍贵,适度放弃才能获得真趣。

5.将休假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交给商业机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