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处在,这个变幻莫测地世界里,这个到处充满着浮躁和伤害以及自我伤害的社会中,这个心灵千疮百孔的自我里,我们会经常遇到这个一个很迫切的需求:自己遇到了点事,需要寻求朋友、闺蜜等等的开导,局外人的拨开云雾,指出一条接下来我们要走的正确道路;又或者我们自己最近遇到了点事情,比如失恋、比如重要考试没有通过、婚姻、家庭等等,想去寻求帮助。
总之,一句话,你逃不了的就是开导和被开导。
因为我比较能装,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正能量、积极、乐观、敢于仗义执言、看问题有点深度吧,(好吧,我编不下去了)。所以时常会有朋友或者同学来请教我,或者希望得到一些开导。我自己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打鸡血的状态,但是也难保偶尔脆弱、遇到事了,自己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也会求开导。由于我不是学了心理学三年了嘛,考过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的证书,也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职研究生在读中,自己平时也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书籍、电影、心理剧等等,其实我也只算一个心理咨询入门者。我越来越感觉这两者的区别之大。
我的结论是:很多人开导别人的方式、方法是有问题的!
而且我越来越发现在我学习心理学的现阶段,心理咨询服务与朋友家开导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了。
接下来就听我一一说来,不对的地方,还望大家与我交流。
第一、倾诉其实是求助者最需要的;
因为大部分求助者会主动给自己信任或者觉得能够帮助自己的人联系。我就发现其实因为这些求助者遇到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虽然有一些共性,但是更多的还是个性化的问题。或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求助者遇到困扰他的事情以后,他(她)最想做的是什么,不是你的建议,你的分析,你的经验的传达,这些都不重要,首先你要满足他倾诉的重大需求。就是你要让他更多的去表达,只有她倾诉的足够了,再考虑的才是后面的交流和建议等等。
可是我看到的,包括我自己也时常犯错误的是什么呢,我们在对方还没有完全倾诉和表达的情况下,就着急发表我们的观点,着急用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水平、人生经验去打断对方,我们好像是迫不及待地要去给出建议、对人物盖棺定论,表现我们的聪明。可是这是求助者需要的吗?NO,绝不是,这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而心理咨询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去充分的倾听,让求助者去表达去倾诉,一般来说,他们前期只做一个回应,比如:嗯,嗯,继续等等。让对方知道他在认真的听他讲。甚至都不会跳出来对人物进行任何的点评,也不会打断对方。
而且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个一个问题,比如父母教育孩子,处于下方的那个刚开口说几句话,对方就开始打断然后噼里啪啦说了很多,最后就是下方的这个人不再说话了。你以为你在那里噼里啪啦说半天有效果吗?NO,这时候对方其实已经关闭了沟通模式,而且你只是在根据你的想法去表达,你在用你认为对她好或者正确的方式,可是如果你不营造一个安全温馨和谐的环境,一个可以让对方觉得安全的气氛,一个即使他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的气氛,他只有表达出来了自己的想法,自己这样想这样做的逻辑,你才能知道原来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这比你噼里啪啦说了那么多,完全没有说到点上,要终要不知道多少倍吧。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求助者,你要找那个愿意充分倾听你的朋友去袒露心声;如果你是一个对方愿意信任你的人,你要做的是尽量的让对方倾诉。
第二:我不关心你的经历,我只关心我自己;
每个人其实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去思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可是我发现在这个普通的互动模式里面,很多人在面对求助者的时候,因为我前面说的,在对方才说了1/3、甚至1/2的时候,就开始着急打断,着急表现自己的那份聪明,着急开始分享自己对这个事情得出来的结论或者认识了,甚至因为对方的这件事触发了自己曾经类似的经历,于是好像给了自己一个机会,来来来,我给你讲讲我以前遇到这个事情,它的开始、过程、曲折、反转、结局等等,讲的那叫一个唾沫横飞呀,那个帮助人的快感呀,你你你,从我的经历里就能得出结论,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比如,我以前遇到离不离婚这事,最后就是离了,你这个情况也要离。
我想说,STOP。我现在根本不关心你的事情,你是离婚也好还是如何也好,我关心的只是自己的问题,我现在的困扰。我曾经遇到一个大哥,跟我巴拉巴拉讲了好几十分钟他的婚姻,我心里真是无语了。我想倾诉想表达的都没有说完,你干嘛呀。
而心理咨询呢,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的自我坦露是可以的,但是也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同时又能适可而止,而且自我袒露的目的是为了启发求助者更好的去思考。当然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尊重对方、设身处地等等技术,这里就不展开了。
所以,如果别人求助于你,不要过分表达自己的经历、经验,因为对方当下根本不关心你的一切,他关心的是他的问题的解决。
第三、别以为你给建议是多么了不起的助人,你有可能在害人;
我也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在心理咨询行业也是如此,就是如果你没有帮助求助者,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她,那助人谈何说起呢,就像医生可以救人,如果因为处理不当,你也会“伤人”甚至“杀人”是一样的。这对我自己也是一个警醒,别以为好像帮助了人,自己很开心,要牢记,有可能那只是你自己的感觉而已,有可能你是在帮倒忙,或者是在伤害她。
为什么这么说?我就见过一些人,自己心智不成熟,自我完善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可是这些全然不知,真所谓无知者无畏呀。我们可能是受到这个社会、媒体报道、互联网资讯、身边人等等的影响,我们缺乏对事物客观理性的判断,特别容易自我情绪化,进而极端化,太喜欢对一个事物不加思考和甄别了,容易很肤浅地得出自己的结论。于是你要是不幸问到了这些人,他们会迫不及待的发表自己聪明的观点,比如根据少有的信息迅速得出对方是渣男,或者这孩子就要如何如何,我在想你凭什么就可以这么武断的得出结论呢?是谁给你的勇气呢?对了,反正自己图一时爽了,至于我的话导致最后什么结果,那不是我的事了,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了。我想说,当你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还不够完善的时候,你把太多你以为,你认为当成了就是这样,你把这个世界就是你看到的样子当成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不要把你的价值观太快的展现出来,因为你讨厌渣男或者你曾经被渣男伤过,于是特别敏感,特别义愤填膺,对你的朋友斩钉截铁提出建议,那是你自己的宣泄而已,那不是帮她,那是害她,所以请三思。
学了心理学以后,我发现我自己的情绪越来越稳定,我不会因为对方说了个啥做了个啥就被刺激,进而对抗,我第一时间会产生不适感,但是我很快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然后你就不会选择对抗或者要如何。所以我越来越少的情绪化,有时候我自我感知自己因为某件事动怒了,ok,我会去思考为什么?因为在这个点上一定有某个原因导致我生气,是因为我想到了过往的某段经历还是我曾经被伤过?努力去找到它,然后重新认识它,进而理解自己,放下。
还有你要让对方多说,而不是自己啪啦啪啦,我用一幅画比喻吧。让对方充分的表达和倾诉,这样在你的心里画的那幅画就是基于对方给的素材画的,你倾听的越多,这幅画就画的越符合求助者本人真实的那幅画,你加了更多自己的价值观和认识,那么这幅画就越会朝着你自己想要画的样子发展。而只有她自己的那副属于她自己的画才是最符合她的情况,也是最能知道核心症结在哪的,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启发求助者表达,让她把一些没有想要说或者逃避,或者没有意识到的一些事情表达出来,当然有的人自我防御机制非常强烈,你需要耐心缓慢的一点点让她敞开心扉,当然这些其实还是很难的。我们甚至需要去针对性的提问,补全那幅画。
我们也要知道,人表达的时候都有利自己性,就是说的更有利于自己而不是他人,最明显的就是吵架以后你听到更多的都是都是对方的错,我做了个啥,结果对方那个sx如何如何做的,如何如何说的。至于他是如何激怒对方的,要么轻描淡写,要么直接隐去不说。
所以我们要知道,每个人语言表达的那个客观事实离真正的客观事实是有差距的,有的人差距非常大,有的人差距小。
那么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我们就不会轻易只听他一面之词,而是更加谨慎理性的去判断,借助于一些方法去分析这个差距有多大。你要对他的话尤其是重要结论去核实。万不可只听信一面之词。
还有我们找朋友闺蜜说问题,其实内心有个隐含的原因是他们其实是向着我的,而这是我需要的。我需要你来帮我。这种心理诉求也是客观存在的。有时候我就听我朋友说之所以愿意遇到事情给你说,是因为一来觉得能够有帮助,二来你敢于说我存在的问题。谢谢她看得起我自己。
其实说这些,并不是让大家按照心理咨询那一套去做,因为我们毕竟不学这个,也不做这个嘛。包括我自己平时也做不到。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意识到,然后去学习其中的一些原则也好,方法也罢,更好的助人自助,更好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也能够谨慎小心的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