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天:
西域泊来,落户中原
第十一章南朝:政治资源争夺战(公元317年-公元589年)
不拜皇帝的和尚
华夷之辨与中国特殊论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梁武帝:垮于佛教
西域泊来,落户中原
朱士行是最早西域取经的中国僧人,这一事件说明中国人已经希望更深入了解佛教的义理。对大乘佛教“空”的概念的传播起重要作用的则是-竺法护。玄学没落,大乘佛教趁机上位。它的传播形成了“六家七宗”。在般若期著名的人物是释道安,推动佛法传播,并制定佛教仪规,促进了佛教组织的正规化。鸠摩罗什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他的弟子-竺道生,创立佛教的另一个学派涅槃宗。他的观点主要有:任何人都有佛性;佛是最高的道,不是某个具体的人;三是可顿悟得道。这种理论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真常论在中国占据主流,经过学习和模仿的阶段成了真正的汉地佛教。
第十一章南朝:政治资源争夺战(公元317年-公元589年)
经过“华夷之辨”,“中国特殊论”“神灭神不灭”的论战,佛教战胜了儒教成为了统治者最宠爱的思想体系,在这方面梁武王表现最为突出。佛教的思辨性取代了玄学,东晋开始皇帝以及官员大部分都信奉佛教,反过来官方的认可也推动了佛教在民间的传播。这势必带来与道教和儒教之间矛盾的加剧。但为了击败佛教,道教和儒教不得以学习了佛法而试图找到突破点。在朝的儒教,在野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开始了对政治资源的争夺。
不拜皇帝的和尚
佛教,强调出世与政权分离,儒教在中国却是政教合一。佛教与儒教的冲突首先表现在对世俗政权传统的服从方面如下跪行礼等。刚开始对外国僧侣是宽容的,但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僧人对皇帝的不跪拜却变成了攻击佛教的借口。庚冰和何充之间的“拜不拜皇帝”的争论在晋安帝时期又被提了出来,此时佛教与政权关系已经很密切,桓玄将“是否拜皇帝”的问题交给了慧远做生。最终还是选择了维持现状-不敬拜。慧远在其著作《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将其理论系统化,做出一定的让步,但他的妥协却在唐代被用来限制佛法的发展。佛教与儒教的冲突还有在服饰,孝敬父母以及报应等问题方面。
华夷之辨与中国特殊论
刘宋政权之后佛教迅速发展,皇帝利用佛教禁锢人的思想,儒教与佛教的争吵也进入了争锋的“复杂明理时期”。三次著名的论战就是“白黑论”(慧琳提出,是有关“空”与“无欲”的主题),“达性论”(何承天提出,“三才论”对“三报论”),夷夏论(顾欢提出,佛教与道教的比较)。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齐梁时期,三教争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佛教占据上风,出现了“神灭神不灭的争论”。范缜“神灭论”是佛教的辩论主题之一。范缜他出生贫寒,看不惯权贵,从小习儒教,缺乏思辨能力,他是守旧的,反佛的。主要著作《神灭论》最主要的论点是“形灭神灭”。萧琛对范缜的“神灭论”进行了反驳。反驳的理由恰恰说明了中国逻辑学的不足。这样的辩论必然无所谓对错,而只是信仰的碰撞。“神灭论之争”最终以《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终结。
梁武帝:垮于佛教
佛教占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即使在今天也是如此。佛教徒认真钻研佛法的不多,反则利用寺庙资源铺张浪费的多。梁武王过分注重内部的发展,而忽略了对边境的防守,在他最后一次舍身两年之后,侯景之乱中了结了梁朝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