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幸运的,读了鹏哥给的《当零售遇见Fintech——一场倾注洪荒之力的拥抱》,第一感觉其实是我们的内部期刊竟不是以数据、报告为主,我行应该是银行业中少见的比较讲究情怀的企业。相信我行也能够允许听到一只刚毕业小白的不同的声音,那么我就谈几点读后的看法。
Fintech,很形象的描述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严峻形势,金融科技。过去短短几年,从支付宝到余额宝再到今天的蚂蚁金服,阿里对中国人的金融消费习惯几乎来了颠覆性的改变。而且不仅阿里,BATJ都已进入了互联网金融领域。最近在读《支付战争》,早在1999年,我们还不知道某宝为何物时,彼得•蒂尔的Paypal就已经开启了在线支付之路,并且在美国打响了一场硝烟弥漫的支付战争。
我国, 在支付领域,从支付宝一家独大,到腾讯依靠社交数据的天然优势使微信支付以极短的时间在支付领域基本取得了跟支付宝相同的地位。百度的金融事业部起步比较晚,主要利用O2O业务的糯米和外卖等高频应用场景建立百度金融账户体系及支付基础。百度钱包的市场占有率还比较低,目前在内部,主要利用饭卡与百度钱包强行绑定的方式来推行,对外则通过百度钱包中理财产品的高利率砸钱来开拓客户。
在个人信贷领域,蚂蚁金服推出蚂蚁花呗,风险暂且不论,但是就个人而言,蚂蚁花呗比余额宝推出之时更容易让我接受,因为已经深深新人阿里,从而相信它的产品应该不错。跟各个其他高校的朋友聊天过程中发现,很少有人没用过花呗,在推出几个月中,有几个在校的朋友信用额度已达到6000-8000元,几乎快达到我们的信用卡额度。京东白条在北上广的个人信贷领域非常受欢迎,京东通过与链家网等大型地产合作,为刚毕业大学生以及去北京实习的大学生提供租房白条服务。比如我自己在北京,每个月正常房租1936,利用京东白条,每月需要还京东63元,相当高的利息但也解决了我无法一次性支付2w多房租的问题,所以也不得不用。百度在信贷领域与新东方、华尔街英语等教育领域,为学生提供教育信贷,自称在教育信贷领域已获75%市场。
在人才引进方面,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强势高薪从传统金融行业挖高管,但是缺点是人才队伍并不稳定,比如百度的首席风控官王劲在加入百度17个月后就离开创业了。
实话说,回到哈尔滨后,并没有感受到竞争的浓郁的硝烟味道,但是在北京,真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各大企业的各种宣传扑面而来,活动每月不停。但听了上次“网点创赢”的会议,了解到了我们几乎各个网点的到访量都大幅度的下降,我们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当零售遇见Fintech》看到总行发表的这篇文章,相信我们是金融领域里面对互联网公司的冲击反应非常迅速的公司。文章中,提到了我行零售条线已开始使用新技术改造现有业务,比如利用语言、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识别来提高我们账户的安全度;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为客户提供智能投资顾问服务;通过数据挖掘、数据仓库等大数据技术建立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而通过我们的信用卡客户,增加流量,打造“生活、消费、金融”的生态。
其实,在技术领域,互联网公司主要做的也是这些,但我个人认为他们比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有海量的数据,包括用户的消费数据、用户的社交数据。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公司现在都在做生态闭环,将用户锁定在他们的生态圈子中进行交叉销售。比如,阿里全资收购了高德地图、百度也有自己的百度地图,通过地图,可以精准地定位客户,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到客户逛完家乐福后,更愿意去喝一杯星巴克,那么这时就会向客户推送星巴克优惠券。这样一旦获取用户,迅速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从而培养用户的忠诚度。再比如,微信小程序这又里程碑式的突破,未来所有的app都将以微信端作为入口进入,腾讯将不仅获取用户的社交数据,通过58同城、美团、京东、滴滴、悦跑圈等各种小程序端口的接入,腾讯将获取用户的生活、消费、出行、健康等各项数据指标。
此外,互联网公司比我们做的更多的一步就是用户运营。在互联网企业,前期几乎每一个用户都是通过砸钱砸出来的,所以互联网公司相当重视客户资源,也善于借助用户的力量。互联网公司做运营也才有短短六年的历史,但是已基本摸索出了一套成型的运营体系,包括产品运营、内容运营、数据运营以及用户运营等。在互联网行业流传着一句话“百度是靠技术驱动,腾讯是靠产品驱动,阿里是靠运营驱动”,目前看到阿里的市值,我们不得再小觑运营的作用。
前几天跟石哥聊天,石哥说了我们比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我们有网点,我们可以线下与客户面对面沟通,而互联网公司都是虚拟的,它只能进行线上交流。思考了几天,我觉得确实非常有道理,我们有这么多的网点资源确实是我们的非常大的优势。BAT在哈尔滨甚至连分公司都没有,他们只是招聘了一些销售人员来做地推而已。但是,我们要思考对于我们的优势,我们是否将其进行了最大化的利用,为什么我们的到访量如此大幅度的下降了呢?
我们还有一个优势在于对于金融服务我们是专业的。互联网公司拥有技术,我们目前已将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追赶。但我们对于金融领域的专业与沉淀并不是互联网公司请几个副总裁、总监就可以模仿的。所以我们可以在金融产品领域以及用户线下运营方面来应对互联网公司对于我们的冲击。
比如就我们的M+卡来说,我们设计了专属于80/90年轻人群的专属卡,但是办了这种卡的用户,除了拥有了比其他银行美观、炫酷的卡面,还得到了什么其他超值体验吗?既然没有得到更多,那也跟其他银行一样,M+卡也仅仅是拥有一种基本的存取款、转账基本功能。那么我为什么要经常使用一个网点覆盖相对低,取款不够方便的卡呢?
那么银行作为提供传统金融产品的企业,怎么来创新产品呢?首先,我觉得平安集团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做的就比较好,平安几乎总能在第一时间抓到消费者的需求。比如碎屏险、车主卡、防癌卡、家财卡等低价保险产品的推出,不仅能够抓住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一种扩展客户的非常好的手段。很多代理人都是通过交强险、车主卡等险种,跟客户建立联系,再长期跟踪,不断挖掘客户的深度金融需求。其次,在营销方面,平安集团也总能抓住每个可营销的最佳时机。比如今年春节期间,哈尔滨的各条高速上的连环车祸事件,平安利用这个机会对保险进行了大力宣传。一场春晚,平安总结出了有多少处提到了保险意识相关的观点。在刚刚过去的“4.23世界阅读日”平安集团又借势最近特别火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带来的全民读书热情,对教育行业进行大力捐助。
虽然平安银行还没有进入哈尔滨市场,但个人感觉假如平安银行进入一定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冲击。因为平安集团非常善于整合资源,对集团各个业务线进行资源整合,联动推出产品。比如,推出了通过保单贷款业务,保险产品和信用卡结合等。对于哈尔滨市场他们非常有可能利用上万代理人的“人海大军”推广平安银行卡。比如,保险代理人每推广一个平安证券新户,获30元现金奖励。
我觉得我们在面临互联网冲击以及同业竞争压力下,我们突破的一个方向是从“等客来”到“客户运营”转变。我们的网点的目的不仅仅是等着客户来办业务,更要把它变成能够对客户进行线下运营的场所。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线上分享的虚拟圈子,那么我们就可以做线下分享的真实圈子。比如对于我们的M+卡客户,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申请卡的种类的不同,为其营造不同的社交圈子。以摄影卡为例,如果用户选择了摄影卡卡面,那么我们就把他们加入到一个摄影爱好者的交流群,这样,我们能提供给用户的就不再是简单的支付、转账服务,而是一个他离不开的圈子。有了这样的一个社交平台,那么网点的距离、跨行取款的手续费就都不再是问题。如果经营的足够好,那么我们的用户将是成指数级别增长的,因为拓客将不是我们的工作,而是用户的自发行为。“分享”已经拥有了我们不能再忽视的力量,从最初的天涯,到QQ空间,到人人网,到朋友圈和知乎等,几乎每个阶段最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都有社交分享类产品。脉脉和Linked in更是在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必需品。线上不是我们的优势,那么我们就将主战场放在线下,做“有温度,有情怀”的银行,相信如果运营成功,那么这将和服务一样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且不是其他银行像通过模仿我们的信用卡能学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