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恩佐与乔安娜
“外倾型态度表现为主体的注意力和精力指向于客体,即在外部世界中获得支持并依赖于外在环境中发生的信息,这是一种从主体到客体的兴趣向外的转移。外倾型个体需要通过经历来了解世界,所以他们更喜欢大量的活动,并偏好于通过谈话的方式来思考,在语言的交流中对信息予以加工。”
1.恩佐——外倾直觉型
他力图从客观世界中发现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并不断地寻求新的可能性,以外界目标(超越雅克)作为自己的追求,所以他是外倾的。但他的死又决定了他是直觉型的,只有直觉型的人才会如此被“深渊(大海)”所吸引。
2.乔安娜——外倾情感型
因为她渴望情感,需要经由情感去发展自己的人格结构。
二、主人公——雅克
1.雅克:内倾直觉型+情结+依恋障碍
(1)“内倾型态度表现为主体的注意力和精力指向于内部的精神世界,其心理能量通过内部的思想、情绪等获得。内倾型个体在内部世界中获得支持并看重发生事件的概念、意义等,因此他们的许多活动都是精神性的,他们倾向于在头脑中安静地思考以加工信息。”
(2)情结:从主人格中由于创伤事件分散出来的碎片,这些碎片会长成一些子结构。
(3)依恋障碍
a.依恋对象的粗暴丧失:从小没有母亲,失去父亲,成长过程中内心里已没有可以建立依恋的客体,由此产生挫败感与创伤感。
Eg.川端康成——逃避型依恋:将情感封锁起来,情感淡漠。比起亲密感,更追求距离感。不依赖别人,也不希望别人依赖他,独立独活刚好,喜欢独居,不需要亲密关系。
b.儿童的自我找寻:两、三岁到四岁,儿童会开启一个自我找寻的功能。
2.雅克的依恋对象
(1)雅克的依恋对象——海豚
海豚隐喻——亲密客体、连通母体情感的路径、真我、情结
(2)雅克的环境母亲——大海
大海隐喻——原型、环境母亲、融合体验、海洋体验
环境母亲:渴望回归感。做爱之后,焦躁,回到大海里、跟海豚在一起如此愉悦。
融合体验:酒神精神,狂乱、迷乱的状态中体会的融合感。
海洋体验:精神上达到愉悦,被接纳和包容,回归到原型和母体之后,直觉获得的最高的调动。
(3)潜水者的隐喻
潜水者隐喻——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自我、生本能与死本能的界碑
自我:你可以向上浮,也可以向下潜
三、孤独
孤独是对失去的、不在身边的爱的客体,所怀有的痛苦的渴望。
1.孤独的内涵:是秘密地对所爱的客体怀着“得到”或“归来”的希望,而抑郁则是这样一种希望的丧失。
基于情境触发式←————孤独————→基于人格发育过程
↓↓
政治背景所致的边缘持续稳定的内在状态被阻碍
克莱因在她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婴儿在接受母亲的哺乳时(无论是母乳还是奶嘴),好的喂养状态中,孩子能够得到一种“我和母亲不需要说话就能够完全被理解”的感受。这种“不需要语言就能被理解”的感受正是孤独中的人们所渴望得到的。克莱因认为,早年没有过这样体验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总是会有一种看似没有原因的孤独和怅然若失感。
2.对陪伴的渴望背后是控制权的争夺。
控制权争夺的游戏,在摆荡当中去确立自己的主体感与价值感。
3. Loneliness与solitude
Loneliness传达了孤身一人的痛苦,而Solitude则传达了孤身一人的荣光(雪山之巅的稀薄空气)。
(1)Loneliness是一种需要忍受的感觉,它很少是主动选择的,它是人们想要去回避的。
在Loneliness中,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对所爱对象的失落。
其实Loneliness是能够向Solitude转换的。
(2)Solitude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孤独状态,是自己感到享受的孤独状态。主动回避和外界的联系,ta的内心对此感到平和而快乐。
幻想是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Solitude中的人,有点像人们在读小说时候的状态,大脑会进入一种似真似幻的状态里,想象和现实产生不断的交互,时而感受到现实,时而沉溺于幻想。
现实中那些对于分离和被抛弃的焦虑,被幻想中的融合和最终的团聚所弥补。比较能够进入Solitude状态的人,被认为具有独特的人格特点:他们对于分离和融合有着特别的感受力。
四、归属感
我们需要一种归属感,而它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处于群体之中。
归属感,指的是一种人希望被接纳为一段关系或群体的一部分的情感需求,人们渴望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作为真实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视。
归属感,也是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支柱。
�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