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班和差班,有的时候衡量的标准很简单,就是成绩与班风。
不过,有时决定好班的因素还有一个----生源质量。
在两个班教语文,课堂上就有非常明显的感觉。在好班,学生能够迅速跟上老师的思维,并且他们还会有自己的思路。在差班,他们无法在第一时间体会到题目的意思,偏题严重。
这是理解与基础问题。
在作业完成上,好班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完成,尽量在规定时间内达标。但是,差班的学生则是能拖就拖,不能拖就躲,进度会慢一大截。
在语文学习上,好班学生会积极主动去做笔记,课后会积极请教问题,直到弄懂为止。差班学生只要老师没有点名让他回答问题,提醒他们要做笔记,他们就会不知所云,并不觉得需要去记录,需要去思考。
一个是被动学,一个是主动学,结果显而易见。
不过,我们也知道,其实学生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接受程度之分。
孔子说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教育教学。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得先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入手。
可是内在动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没有那么轻松了。毕竟一个班级里有几十个学生,一一去激发的话,可能最后会变成“黄花菜都凉了”的结局,因为时间有限。
要让学生有动力,就得让整个集体都是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的。前提是:在这个集体中,学生会因为他做什么某些事情,而从集体中而受益,同时此也能给集体带来利益。要有双赢,才能共赢。
最好的局面就是每个人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没有人天生会有这种感觉,只有通过生活、学习中的不断引导才能营造这种氛围。因此,首当其冲的就是,作为此班的班主任,要让班级里有班规,有班干部,有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并且要有严格的执行人与遵守者。
只有当所有人都认同这些规则之后,才能让所有人都去遵守。
因此,这里需要民主。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探讨,自己制定,自己执行,自己监督。而这个部门,就叫做班干部委员会。
班长由班主任指定,其他班干部成员由班长拟定,直接组织。
这样一来班长就能做到全权处理班级事务。当然,选班长要有各方面的综合考量,确认他确实有这方面的能力之后,再确定人选。
每日一总结,每日一批评,每日一表扬,每周一总结,每周一评比,每周一奖励。
如此循环,就能形成固定模式。学生就能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从自由散漫到纪律有序。
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规则的准绳,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杆秤。
慢慢的,一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就培养起来了。前期的思想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当他们所有人的集体荣誉感都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时候,就是他们齐心协力,一起进步,一起成长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他们的学习效率最高,动力最大,效果最好。